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59.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九、【为】 (一)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④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六国论》) 2.表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3.表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与蔺相如》)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与蔺相如》) ③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4.表对象,“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作“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垓下之战》) (三)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冰,水为(结成)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 ④今日嬴之为(难为)公子亦足矣。(《窃符救赵》) ⑤圣人之所以为(成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成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⑥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⑦吾所以为(做)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 ⑧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担任)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四)名词,行为,作为。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焉能行之?”(《史记·甘罗》)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三)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3.表示感叹的语气。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宜乎百姓之为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