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发展途径.pdfVIP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发展途径.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发展途径.pdf

区域 发展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 内涵和发展途径 ● 肖金成等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国情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和主要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与中国人 口多耕地 少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各级城市和城镇的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布 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体调发展。为此,要引导 城市和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 平,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 中国城镇化 内涵 途径 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各个 和青藏高原区生态十分脆弱,而东部季风区因降水集中,却 国家都依据各自基础条件自发或自觉地探索适合 自身国情 容易引起旱、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这些地区对人类经 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定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城乡关 济活动特别敏感,环境承载能力低下,极易出现生态环境 系、区域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中国必须 退化现象。从水资源的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 从基本国情出发,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不断 东丰西缺,80%左右集中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但开发利 探索,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城市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尤以环渤海 一 . 中国国情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湾和西北地区最为突出。今后城市缺水形势会更加严峻,将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 从以工程型缺水为主向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为主转变。水 有限;人 口众多而素质不高;实现城镇化又面临着特定发 资源越来越成为影响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限制因素之 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约 2-人口多尤其是农村人151多,人口流动规模和空间跨度 束。充分认识我国的这些基本国情特点是探索中国特色城 大 镇化道路的基础和前提。 人 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07年我国人 口达到 (一)国情特点对城镇化的影响 l3.2亿人,在占世界7.2%的国士面积上居住了占世界21%的 1.宜居土地和水资源不足,人地关系紧张 人口。据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7年2月公布的研 我国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国土,但土地资源 究成果,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量峰值将达N15亿。届时中 中山地 占33.3%,丘陵占9.9%,盆地 占l8.75%,平原仅占 国的城镇化水平预计将达到70%以上,总量超过10亿的城 l1.98%,适宜城镇发展的土地资源非常匮乏。通过对综合 镇人口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城镇人口群体,这不仅意味着空 高程、年降水量、≥10~C积温、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地形坡 前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也表明未来将有3亿一3.5亿的人El 度、地貌等各地理因素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分析,发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和城镇。 现一类宜居土地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而且主要分布 受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导向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 在东中部地区,又与优质农田高度重合。在这些地区既要发 力呈现出跨省流动,即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从西 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又要建设城镇,享受现代文明,人 向东流动的趋势。不仅人口流动数量大,而且 由西至东的空 地矛盾相当突出。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