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硐室空气净化及有毒有害气体去除研究及计算.docVIP

避难硐室空气净化及有毒有害气体去除研究及计算.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避难硐室空气净化及有毒有害气体去除研究及计算

避难硐室空气净化及有毒有害气体去除研究与计算 张雁峰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本避难硐室设定的条件:100人仓,净高不低于2m,面积按0.7㎡/人18.5%—23.0%,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人,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 (一)有毒有害气体的来源与毒害性 二氧化碳: 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空气中包含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见表1: 表1 : 空气的主要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人的新陈代谢活动会产生二氧化碳。见式1-1及表2: 有氧呼吸:C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多数生物)不同活动状态下人体代谢指标模拟实验结果 睡眠 轻度活动 中度活动 均值 测试值 均值 测试值 均值 测试值 O2消耗量(L/min) 0.25 0.22 0.44 0.48 0.83 0.82 0.23 0.45 0.83 0.26 0.43 0.86 产CO2量(L/min) 0.21 0.22 0.38 0.36 0.72 0.72 0.21 0.38 0.71 0.23 0.37 0.70 二氧化碳低浓度时为生理性呼吸兴奋药。当空气中含量超过正常(0.03%)时,能使呼吸加深加快;如含量为1%时,能使正常人呼吸量增加25%;含量为3%时,使呼吸量增加2倍。但当含量为25%时,则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并引起酸中毒, 故吸入浓度不宜超过10%氧充足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5%时对人尚无害;但氧浓度为17%以下的空气中含4%二氧化碳,即可使人中毒。 二氧化碳浓度人体生理反应 ·350~450ppm 同一般室外环境 350~1000ppm 空气清新,呼吸顺畅 1000~2000ppm 感觉空气浑浊,并昏昏欲睡 2000~5000ppm 感觉头痛、嗜睡、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心跳加速、轻度恶心 大于5000ppm 可能导致严重缺氧,造成永久性脑损伤、昏迷、甚至死亡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有毒气体, 属于亲血红蛋白类毒物。空气内一氧化碳含量极微。若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0.05 % (500ppm)即可引起人、畜中毒, 若达到12.5 % 以上遇明火可发生爆燃。 (二)空气成分的安全标准 32 O2 ≥20 ≥285714.3 44 CO2 ≤0.5 ≤9821.4 28 CO ≤0.0024 ≤30 综合分析表3、表4中数据知,《工业企业设计安全卫生标准》中对CO2浓度控制要求(≤0.5%)偏低,事实上,CO2浓度达到1000ppm,即0.1%以上时人已感觉不适。对CO的浓度控制要求(≤0.0024%)却偏高,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0.05 % (500ppm)才可引起人畜中毒。 (三)气体浓度控制手段比较与选用 为了人员安全健康,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把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选的手段: 针对二氧化碳 如今密闭空间用的二氧化碳气体去除技术主要有:化学吸附法、物理吸收法、分离法、还原法、生物降解法。(用黄色标注各法缺点) 化学吸附法: 利用固态胺,固态胺与水反应生成胺的水合物,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盐。是可再生吸附剂。吸收快,效率高,活性时间长。但吸附料体积大(多大?),再生能耗大,不适于小型封闭空间(避难硐室算大型还是小型?)。 利用氢氧化物。但是非再生吸附剂。如碱石灰(潜艇,控制浓度在0.5%内)、氢氧化锂(载人航天器为主,但易有粉尘外溢,采用工艺技术可减轻)。解放军理工大学研制的“氢氧化锂-活性炭纤维”有一定反应稳定性,适于地下工程。 利用超氧化物。(空间站,潜艇,使用超氧化物和氧气再生,附带二氧化碳还原系统作补充,但吸附时放出大量热,易使局部反应床温度过高,引起反应物烧结或结块堵塞。) 物理吸收法: 主要用不可再生液体单羟乙胺。(潜艇,溶液在冷态下吸入二氧化碳,但需加热到110摄氏度解吸,通过压气机压缩后排入潜艇外水中,泄漏于空气中更会造成人员呼吸中毒) 分离法: 利用沸石分子筛。采用沸石装置对二氧化碳浓缩,再通过sabtier反应还原生成水,沸石起辅助分离作用,但5A型亲水性强,吸湿后失效。而且疏水型尚在实验研究阶段。 用膜分离。使气体选择性透过,达到分离气体目的。有固体、液体、膜接触器三种。但尚处于探讨和实验阶段。美潜艇用中空纤维膜或二氧化碳渗透膜,取得一定实效。 还原法: 利用sabtier反应。空间站、飞船。反应方

文档评论(0)

xingkong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