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 赵桂宏 特殊的病例 男性患者,发热时间1月余,入住感染科之前,曾用多达15种抗细菌药。患者由家属用平车推入病房,平车的头部还放着一大口袋抗生素。 入院后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了常规检查,包括血液培养等。除了体检发现颈部有呈串珠状、?黄豆粒大小的肿大淋巴结外,没有其他特殊体征,初步辅助检查没有可资确诊的结果。 特殊的病例 在等待外科医生做淋巴活检的时间里,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强了营养支持治疗,停用所有抗生素。结果,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体温开始下降,第三天体温正常。有趣的是:在等待做活检的3天内,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均已经不可触及。其实类似病例还很多。 流行病学调查  秦树林, 刘晓清, 王爱霞, 等.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 例临床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 1998, 37 (9) : 605 不可忽视抗菌药物热! 药物热的概念 非变态性药物热的类型 非变态性药物热的类型 绝大多数抗菌药物可致药物热 药物热的临床表现 单纯性药热的诊断 临床上药物热与其它发热鉴别 抗菌药物热的处理 小结 药物热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特别是不伴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细胞增加等其他过敏症状者尤为困难,常常误诊为原发病未控制和院内感染,从而加用或更换抗生素,导致病情延误,医疗费用增加,因此临床对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或热退后体温再度升高者,要高度警惕要药热的可能性,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 * LOGO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0年统计数据 广义地讲 狭义地讲 使用某种药物后所发生的发热反应,均属于“药热”的范畴,它包括了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类型。 因药物的化学结构及患者的特异体质,在用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异性的发热反应,它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特异体质者,药物和发热两者之间不会因用药剂量大小或时间长短构成因果关系. 雅里希-赫克斯海默反应 外源性致热源的作用 见于抗菌药物治疗梅毒、勾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回归热等 使用了被致热源污染的药物或液体。 继发于组织损伤的不良反应 内生致热源的释放 其他 药物损伤红细胞肝细胞后,引起的溶血或肝炎可产生发热 常见于药物肌内注射所致的无菌性炎症 如甲状腺制剂、去甲肾上腺素等 载体物质 抗菌药 + 载体半抗原复合物 抗菌药物热的发生机制 青霉素 链霉素 两性霉素 万古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 氯霉素 磺胺类 给药后7-14天  热型大多为稽留热、弛张热或微热不伴皮疹者体温多于停药后2-3天降至正常 药热伴发疹者过半数  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 少数病人伴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痛较常见,多为浅表性,易被发现,热退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失 发疹 肝脾淋巴结肿痛 发热 病情已改善,体温趋于正常后又上升 体温升高,但全身症状不显著 感染灶消失,无法用感染性发热来解释 病情改善,白细胞计数下降,体温仍居高不下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无明显核左移 停抗菌药2-3天体温迅速趋于正常 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时可发现明显的感染灶,药物热则没有;药物热引起高热时一般精神状态良好,不伴有心率加快。 热源反应:热源反应有寒战、高热伴有明显全身症状。一般与用药时间过长短无关,发生的日期不定。 出血吸收热:血液被机体吸收所致的吸收热一般在2-3天出现。体温在38℃左右,一般不高于39℃,多在5-14天后恢复。 伴皮疹或其他器官损害 感染未控制 感染已控制 更换致热可能性小的抗菌药;合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简化其他治疗 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宜大,疗程要长 停用抗菌药物,无需特殊处理 *

文档评论(0)

只做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