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与《欢乐颂》比较研究。全文.doc

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与《欢乐颂》比较研究。全文.doc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与《欢乐颂》比较研究。全文

引 言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一个合唱组织或合唱指挥,为了正确地解释和表现合唱艺术作品,就必然要探索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特点”。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合唱作品最早成型于15世纪,这之前,音乐以单旋律为主,主要服务于宗教的教义。15世纪以后的合唱作品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1400-1600年)、巴罗克时期(1600-1750年)、古典时期(1750-1820年)、浪漫时期(1800-1900年)、现代时期(1900年至今)这五个时期。本文研究分析的正是开创浪漫时期,被誉称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两部合唱作品《合唱幻想曲》与《欢乐颂》。这两部作品分别创作于1808年和1824年,作曲技法上两部作品有着许多共通点与传承的关系,作为贝多芬两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又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两部作品详细的分析、比较研究贝多芬在不同时期作品上的创作特点。并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对我国合唱领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合唱作品,从而更好的指挥、演绎能有所帮助与促进。 第一部分:贝多芬《合唱幻想曲》的研究分析 第一节 创作背景与历程 在我们分析一部作品时,应将其放入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中研究。贝多芬晚年的亲密朋友,也是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音乐学者辛德勒(Anton Felix Schindler)曾将贝多芬五十七岁的一生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八世纪的最后三十年(1770-1800);第二阶段,十九世纪的前十四年(1801-1814);第三阶段,生命结束前的十三年(1815-1827)。在罗德曼和基恩斯(Rodman and Kearns)写的贝多芬传记中,将第二阶段称为“胜利时期”,第三阶段则是“黑暗时期”。在对于贝多芬研究中还有一种划分方法是将他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1.波黑时期(1770-1792)2.维也纳初期(1793-1802)3.成熟时期(1803-1814)4.危机时期及晚期(1815-1827)。笔者认为后一种划分方法更细致和清晰的反映出贝多芬创作的时间段。 《合唱幻想曲》是贝多芬“成熟时期”或称“胜利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已经十个年头,最初贝多芬是从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于维也纳各个贵族的门庭,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接待和保护。他在钢琴演奏与创作上一时间享誉欧洲,更有人将他与海顿(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一同谈论比较。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他与贵族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不甘愿作他们的附属品,而要与贵族同等或更高的身份往来。他的创作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有时候甚至被斥为怪癖。钢琴家、作曲家杨.瓦茨拉夫.托玛谢克埋怨他“不断地从一个动机大胆转入另一动机,不照顾乐思应逐渐展开的有机联系。这类缺点往往削弱了他的最伟大杰作,究其原因,实在是乐思太多了,求独特、求创新成为他作曲的最大目标”。托玛谢克的意见说明即使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某些思想我们今天已视为正常,因为已成为我们常用音乐语言的一部分,但在那个年代的有头脑的音乐家看来,也是很成问题的,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作曲家是海顿与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渐渐呈现出一种狂风暴雨般的、富于戏剧性的特质,使得他的作品与浮华艳丽的宫廷气息格格不入。 《合唱幻想曲》始作于1800年,完成于1808年,在此之间,欧洲大陆随着法国巴黎巴士底狱被攻占,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当时,法国的大使进驻维也纳。贝多芬不顾奥地利贵族社会的戒备和维也纳警察的监视、频频出入大使的宅第,从那里他了解到法国革命和音乐的状况:革命使法国一切领域都发生变革,音乐从贵族的宫廷走向广场和战场、走向民众,音乐家不再是奴仆,而是共和国里的平等公民,音乐不再是供贵族娱乐消遣,而为祟高的共和国利益服务。革命生活中涌现的大量群众自编自唱的歌曲、作曲家为典礼所作的颂歌、军乐,表现为正义而不怕牺牲的“拯救歌剧”,从群众性、战斗性的音调到庞大的铜管乐队、合唱队以及那宏亮鲜明的节奏音响,这一切生气勃勃的崭新事物都在贝多芬敏感的头脑中激起震荡,并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回响。如:钢琴奏鸣曲《暴风雨》(1802)、第三英雄交响曲、歌剧《菲德里奥》(1805)、第五命运交响曲、《合唱幻想曲》(1808)等重要篇章。在创作《合唱幻想曲》之前,贝多芬曾在1794-1795年根据毕尔格(G.A.Burger)的诗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名为《互爱》或译《同情》(Gegenltebe),这首歌曲的旋律音调就被用于《合唱幻想曲》中作为了主题。歌词引用于德国诗人库夫纳(C.Kuffner)歌颂艺术的诗。1808年12月22日,《合唱幻想曲》与《第五命运交响曲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