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651.ppt

《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651.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651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理解诗歌意境,并有所感悟。 * 李商隐 夜 雨 寄 北 *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与夫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停顿、会意 *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译文 *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品读欣赏 * 总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孤寂之感和思念之情,表达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背诵 * * 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 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他与袁 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 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 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 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 三大史学名著。 * 领:统领、统率。 风骚: 指《诗经》中的“国风” 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 * 1. 诗中最能反映作者诗歌主张的两句诗是 什么? 2.“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3.你赞同李杜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观点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指屈原的《离骚》。 不赞同,李杜诗篇或喜或愁,至今读起来仍是令人回味无穷,不可以说他们被淘汰了。 * 赏 析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单刀直入,道出了对艺术价值所在的辩证见解。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后两句论今。古今对比鲜明,颂扬人才辈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诗人对这一艺术发展规律精辟的总结和阐释。 * 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不是。此诗目的是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人们需要欣赏新的作品,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启示) *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 品读、背诵 *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