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用知识到信用生活.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村研究”与民生 从信用知识到信用生活 ——江苏公民个人信用意识调查及启示 吴继霞 曹文雯 丁怡彤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公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仅9.0%的公民 在个人信用知识题上的得分达到6分及以上(满分10分);88.7%的公民在个人信用情境题中的得分达到6 分及以上(满分10分);公民的理性信用意识和一般信用意识之间存在弱相关(r=0.2520.3)。可见,江苏省 公民的个人信用知识素养不高,但遇到具体个人信用情境时,大部分公民都具备良好的一般信用意识且能 较好应对。由此,我们建议不仅要加强对公民信用知识的灌输和补充,还应聚焦信用生活:加强信用情境案 例教育;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培育;加强公民信用意识和信用人格培养。 关键词 个人信用 信用知识 信用意识 信用生活 吴继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215123 曹文雯,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博士生 215123 丁怡彤,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硕士生 215123 [1] 信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一个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称 。不同学科关 于信用的涵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本研究中的信用侧重经济学的涵义。个人信用是指基于信任,通过一 定的协议或契约提供给自然人的信用,接受信用的个人不用付现就可以获得商品或服务。在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将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 及化,公民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与信用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各种应用场 景,如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网店的差评、还贷等,都会和个人信用挂钩。守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还 是一种可以创造财富的工具。未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将可能直接影响公民的个人信用,从而直接影 响其信用生活。本研究中的“信用生活”主要是指公民使用“个人信用”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增强社会 本文为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江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ZDIXM006)、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常生活中诚信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14BKS080)阶段性 成果。 [1]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北京〕《心理学报》2012年第3期。 江苏社会科学2017/1 · · 75 从信用知识到信用生活 [1] 生存能力、累计个人信誉而产生信用的收益累积 。 一般认为,意识是个体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它可以分为感性意识和 理性意识。感性意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即是对周边事物的模糊的印象或是简单的肤浅的判断,也 称一般意识。理性意识是在感性意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 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属于理性意识。因此,本研究中的个人信用意识是指公民对个人信 用的认知程度,尤其包括能否考虑到自身信用行为对别人及自己造成的影响。信用知识属于理性信 用意识的部分;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的信用意识,则属于一般信用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良好 [2] 的信用意识才能产生或者支配合法的信用行为 。因此,江苏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培养公民良 好的个人信用意识为逻辑起点。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任务分工》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重点工作任务(2014-2016)》的文件中,要求各省市加快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突出自然人信用建设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国家人口信息 资源库,建立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社会 信

文档评论(0)

150****0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