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教学分析.doc

人教版2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教学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据收集整理》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统计指的是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分析、解释、表述等活动。因此,其过程可以概括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标准(2011)》对“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调整,提出在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基于此,修订后的教材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但编排思路不变,教学时仍然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全过程,只不过在教学重点上有所侧重。从整体编排上来说,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统计的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册“分类与统计”单元,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与呈现数据,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于分类,因为它是后面学生学习统计的重要基础。第二次编排则是在本册,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本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1)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例1)。由于本单元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材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并确定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而确定调查对象(学生)、调查内容(校服颜色)、调查方式(举手)、呈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最后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涵盖了统计的各个要素,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2)重点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例2)。教材仍然从实际情境入手,呈现了以投票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由此产生了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需要。同时,通过多种记录数据方法的比较,突出用“正”字记录数据的好处,体现了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 此外,例1、例2以及习题中都注重了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这是此次修订教材在统计内容的编排上最大的特点。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教材编排特点 重新编排后的统计内容,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突出的特点。 (1)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体现统计的价值与必要。 本套教材在对于统计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上,突出体现了统计的价值,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呈现。具体到本单元,可以看到,无论是例1还是例2,都是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要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需要通过调查(即统计)解决问题,既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例2和大多数习题也是同样的编排思路。可以看出,统计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统计单元我们没有编排专门的解决问题例题,因为例题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 (2)较好地渗透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抽样,以及统计图的相关内容。 一般来说,在进行调查(统计)时,要调查的所有对象称为总体。在总体数目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调查所有对象。这就需要进行抽样,即通过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收集这些个体的信息,用来对作为整体的总体进行推断。在实验教材中,对于抽样的概念是没有体现的,但在中学数学中进行了较好的教学。修订教材中对此作了很好的突破。这突出地体现在例1、例2的编排中。如,例1中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接下来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以问题“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突出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的含义。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必讲那么深入,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 此外,教材还在多处渗透了统计图的内容。如,学生记录数据时所画的“○”“√”的排列方式其实很接近条形统计图的样子;练习一第7题的销售情况图甚至渗透了以一当二的统计图的内容。这样编排既使学生认识到呈现和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独角戏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人有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