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融合之道.docx

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融合之道.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融合之道 ? ? ? ? ? ? ? ? ? ? ? ? ? ? ? ? ? ? “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十二五”“十三五”两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也都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其中,要求“为全民免费提供基本的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1],“提升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2]。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3]“应急广播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广播方式向公众提供应急信息的一种应急手段”[4],即Emergency Radio Broadcasting,强调利用传统广播频率及农村大喇叭、校园广播、楼宇广播等播发应急信息。同时,应急广播还有一层广义的概念,即Emergency Broadcasting,是指将应急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电信网等新媒体进行传播。[5]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整合多种媒介渠道,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突发事件、灾害预警、应急知识、救援互助等信息的传播速度、精准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应急广播公共服务功能,辅助国家现代治理、维护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对应急广播的研究探索与应用实践在自然灾害方面更为成熟,因此本文以自然灾害中的信息传播为研究主体,结合新媒体发展现状和智媒化趋势,探讨应急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 一 应急广播的使命和融合新媒体发展的必然性 (一)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1.特有的容灾抗毁能力使广播具有不可替代性 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自然灾害往往造成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电视、电信、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瘫痪且难以迅速恢复。而此时,受灾群众需要尽快知道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做,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公众、组织救援,信息的传受双方都对应急信息服务有迫切的刚性需求。广播特有的容灾抗毁能力赋予其在重大灾害时较强的生命力,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桥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震,交通受阻、电力和通信中断,灾区成为地理孤岛、信息孤岛。此时,只有广播的电波能够逾越重重障碍到达灾区,一位回北川老家休假的军人“从倒塌的房子里扒出收音机,打开,就听见中国之声……才知道这次汶川大地震是7.8级,后来更正为8.0级”。[6]广播因为具有信号容易到达、接收工具简便、覆盖区域广泛的特点,成为灾区民众自救互助、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灾区外民众了解灾情、协调救援的重要窗口。 汶川大地震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作用,传播学界与业界充分研究国外应急广播建设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12年底成立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承担起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后,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立即协同地方广播电台,带着调频发射机、汽油发电机等设备深入灾区,开办了“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开创在灾区面向受灾群众提供定向信息服务的应急广播模式。搭建在帐篷里的应急电台成为当地政府的“大喇叭”、百姓的“求助台”、联动救援的“互动站”和灾区的“稳压器”。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广播的容灾抗毁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无线电波可以远距离传输信号,即使交通受阻,也能从灾区外向灾区内广播消息。 二是相对于其他媒介,广播设备被毁后容易恢复、成本低廉,能够迅速在灾区搭建应急电台。 三是广播的接收终端简便且成本低,干电池收音机、手摇发电收音机等不受电力条件限制,这也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公众在应急包中必备的设备。 这些特点令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即使在新媒体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确保极端状况下应急信息传播通畅,也应当建设基于广播、融合其他媒介的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特殊作用。 2.突发事件中需要以“广播方式”传播应急信息 “广播方式”一是指“一对多”的信息传播;二是指广播喊话这种强制收听的传达方式。在突发事件中,用“广播方式”发布信息、指导行动,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在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的今天,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电信、互联网发送紧急通知。但在大规模灾难中,手机通信的公共线路容易拥塞,“一对多”的“广播方式”则能一次性及时传播消息。同时,现阶段在某些场景下,广播仍是强势媒介,如农村大喇叭、车载广播和校园、景区、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的广播。在这些场景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利用广播喊话可以通过强制收听的方式有效地将应急信息传达出去。此外,广播还具有伴随性特点,能让公众边听事件动态、行动指南,边实施自救互救。在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中,房山区十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