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2版)》教学课件0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pptxVIP

《生物化学(第2版)》教学课件0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pptx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新陈代谢总论;新陈代谢的共同特征:;代谢途径的区域化分布;二、生物的营养类型;三、新陈代谢的一般过程;(二)合成代谢的一般过程;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关系;四、代谢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阐明代谢途径的常用实验方法:;2.代谢物标记追踪实验;3.代谢障碍实验:使某种中间产物积累。;5.测定特征性酶;第二节 生物氧化;;(二)生物氧化的化学本质和特点;2.加氧氧化反应;生物氧化作用的特点;二、生物氧化中的能量问题;4、标准氧还电位:标准条件下,与标准氢电极比较所得电位差称该氧还对的标准氧还电位。;5、常见生物氧还对的标准氧还电位;NAD·2H-2H+-2e    NAD+;6.非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二)与热力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熵:;3.自由能: 凡是能够用于做功的能量(如合成反应,机械运动等)。 用G0表示。没有做功条件时,自由能将转变为热能散失。 4.自由能变化(ΔG):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各自都有特定的自由能。产物自由能的总和与反应物自由能的总和之差,就是该反应的自由能变化。——P216;5.标准自由能变化;从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出,一个化学反应自由能的变化△G,由两部分所决定,一部分是不变因素,即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另一部分是可变因素,即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反应的化学当量以及反应的温度。根据以上条件,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如果知道反应的温度,标准自由能变化,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就可以计算该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三)标准自由能变化和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ΔG0′=-nF△E0′;解题:丙酮酸/乳酸: E0′=-0.19V NAD+/NADH :E0′=-0.32V ∴ △E0′=-0.19V-(-0.32)=0.13v NAD·2H-2e-2H+ NAD+ 丙酮酸+2e+2H+ 乳酸 (1) 平衡向生成乳酸的方向进行。 (2) ΔG0ˊ=-nF△E0′=-2×96.485×0.13 =-25.0861KJ/mol ΔG0′﹤0,反应是放能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五)生命系统内的偶联化学反应;(六)高能键、高能化合物;磷氧键型化合物 :;硫酯键型高能化合物:;3.高能化合物;;b、ATP在代谢反应中通过磷酸化活化底物;(c)ATP作为共同中间传递体参加磷酸基团转移反???;(3)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是能量的贮存形式 ;(4)辅酶A的递能作用;三、生物氧化酶类;SH2;2.不需氧脱氢酶的种类;举例:;(2)以FMN或FAD为辅基的不需氧脱氢酶; NADH+H+ NAD+;(二)需氧脱氢酶;3.特点: (1)既催化底物脱氢,又激活分子氧。 (2)由于不经过电子传递链,所以与能量代谢关系不密切。 4.常见的几种需氧脱氢酶P224表8-6 ;(三)氧化酶类;3.重要的氧化酶;四、生物氧化体系的类型;(二)需传递体的生物氧化体系;第三节 电子传递体及氧化磷酸化;2.辅酶-Q(CoQ);3.四种蛋白质复合体;2)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ETF:电子传递黄素蛋白;3)复合体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4)细胞色素c(cyt.c);5)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 膜间隙一侧;4.电子传递中的质子泵;线粒体内膜四种蛋白质复合体:;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途径:;二、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 ;2.呼吸链类型-P234 ;Q;3.电子传递的抑制剂;(二)氧化磷酸化过程;1.底物水平磷酸化;;2.电子传递水平氧化磷酸化;判定NADH呼吸链有三个偶联部位的实验依据;例:反应体系中加抗霉素A和人工电子受体Fe3+;;真核生物线粒体中生成1分子ATP的过程;P/O比值;三、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的要点: 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是一个质子泵; b.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驱动膜内侧的H+迁移到膜外侧。这样,在膜的内侧与外侧就产生了跨膜质子梯度 (?pH) 和电位梯度(??); c. 在膜内外势能差(?pH 和??)的驱动下,膜外高能质子沿着一个特殊通道(ATP酶的组成部分),跨膜回到膜内侧。质子跨膜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直接驱动ADP和Pi合成ATP。;证明化学渗透学说正确性的主要证据:;四、ATP合酶(FoF1-ATP合酶);五、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作用机理 : ;解偶联剂可使电子传递和ATP形成两个过程分离,失掉它们的紧密联系。 解偶联剂只抑制ATP的形成过程,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即氧化还原反应仍然进行,只是过程中产生的自由能都变为

文档评论(0)

139****1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副教授、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一线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21日上传了副教授、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