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讲义.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 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认识有两种基本的形态: 广义的教育认识与狭义的教育认识。广义的教育认识包括了人类所有的对教育实践活动 的反映形式; 狭义的教育认识即科学的或理论的教育认识。本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教育认识史 或教育学史。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教育问题的性质 (1)教育问题的生成性 (2)教育问题的社会性 (3)教育问题的 价值性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 语言 4,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5,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 二、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标志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方面: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出现了系 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教育学创立的过程(1)培根的贡献 (2)夸美纽斯的贡献 3)康德的贡献 (4)赫 尔巴特的贡献 (5)裴斯特洛齐的贡献 3、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客观条件1,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2,科学方法论的创立 主观条件1,相关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2,教育学家们的个体努力 康德,赫尔巴特 第二节 “教育”概念的词源 一、中文“教育”的词源。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 也”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 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 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2、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 与“学”这两个词。20 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 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3、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 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 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甲骨文中的“教”与“学” 对甲骨文中“教”的理解关键在左上部的两个“叉叉”。关于“叉叉”的解释有很多种。 在现代汉语中,形状为“叉”的符号读为“yao”,《辞海》解释其意思是“卦词”,表明“教” 是帮助孩子学习占卜算卦的知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叉”的图 形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即代表用来占卜的工具龟甲的裂纹。 “教”有占卜算卦的意思,这 表明教已经涉及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 一般认为甲骨文“教”字的右半部分表示鞭子,暗示着体罚,代表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的一种惩罚。原始社会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一种考验,还有通过抽打身体以 催醒人心灵的意思。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 的社会化。 “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反”同“返”。 “觉”指使人从无意识状态进入到意识状态,促进人清醒、理智。“质”即指儒家所说的仁、 义、礼、智、信。《礼记》中“学”的意思表明学的目的是让人学习历史文化典籍以朝人性 的方向发展。 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 人学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二、西文“教育”的词源 1、“education”、“education”、“Erziehung”,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 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 educere ”是由前缀“ e ”与词根“ducere” 合成的。前缀e 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 则为“引导”, 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 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 变为“现实”。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 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三、“教育”概念的原典精神。 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文档评论(0)

xinlu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