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视角下对人本质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docx

关系视角下对人本质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系视角下对人本质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

摘要对人本质的思考影响着德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已有研究多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角度界定人的本质,这容易导致忽略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因素对人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德育工作长期效果的发挥。关系论视角下,人是由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内部关系包括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要素和思想要素,其相互作用影响了人的行为,人通过个体行为与外部要素实现互动。而学生的外部要素包括以学校系统、家庭系统和朋辈系统为主的中观系统和以社会政策和社会文化为主的宏观系统。因此,可以从提高要素质量和促进关系平衡两个角度出发,做好学生的成长教育工作。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关系;德育

一、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基本观点

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人?这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从已有教育研究和实践来看,学界更倾向于从整体论和还原论两个维度进行讨论。

整体论认为,人是以一个完整的整体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因此不讨论人内部的结构与关系,而是从人与其他环境互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落实在实践上,就容易产生忽略不同人的差异性,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德育工作。总的来说,这一视角忽略了人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每个人在与他人和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出现在每个社会情境中的个体都是独特的,都带有过往生命的印记。据此,如果从整体论的视角出发讨论人的本质并开展实践,就容易忽略人的历史性和独特性,进而使得人成了孤立于过往的、千人一面的人。这显然与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学生形象不相匹配。

还原论则将人拆解为生理、心理等不同部分,认为人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因此要分别从这些部分出发来对人进行分析。落实在实践上,就是问题取向或任务取向的德育模式,工作抓住某一生理或心理问题展开,例如肥胖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纪律规范问题等。这样的实践因成果更加明显且容易测量而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但是,从哲学层面来分析,人虽然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但人却不能被还原为不同要素,因为不同要素在组合时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产生了“化学反应”,因此,当人按不同要素被还原时,就丧失了这种反应过程和反应物,自然无法表征一个完整的人。而落实在实践上,看似问题被解决了,但当其重新回到生活环境之中时,这些问题就可能复现,或出现新的问题,这也是一些学生问题成为“老大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关系论:看待学生本质的新视角①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关系和关系的总和”[1],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上述观点呈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三重理解。首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意味着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体化的存在,人体内部的运作过程不能被简单视作不可拆解的黑箱。其次,“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不能被还原为组成他的各种要素,因为人是这些要素的“总和”,必须考虑“加总”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这里还强调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亦即,人是在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因此,人内部关系的考量要结合其与社会所发生的关系。再次,“社会是关系和关系的总和”,亦即与人发生互动的社会也是关系的总和,因此,在分析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其与社会关系的互动。综上,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突破了已有研究中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将关系重新拉回到人类社会之中,这提示我们,人的本质应当从“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

进一步来说,在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上,就要从内外关系两个维度进行考量。所谓内部关系,就是人內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而外部关系就是人与外部环境和外部世界互动所形成的关系。人的内部关系可以借助张昱所提出的人观模型进行理解。张昱的人观模型认为,人是由心理要素、生理要素、思想要素和社会要素构成的,这四种要素构成了人的行为,而人通过行为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3]而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则可以用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以个体为中心,人的外部环境构成了由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组成的同心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中观系统中对其影响较大的是家庭、朋辈和学校系统,而宏观系统中对其影响较大的则是升学考学相关政策及社会文化。具体内外关系图如下:

从要素维度来说,如上图所示,个体内部是由思想要素、心理要素、生理要素和社会要素所构成的,而个体外部的要素则包括处于中观层面的家庭、学校和朋辈系统,亦即处于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文化。从关系维度来说,上述所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个体内部来看,个体的思想、心理、生理、社会四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从外部来看,个体的上述四个要素决定了个体的行动,而个体借由行动与家庭、学校、朋辈系统,以及宏观社会政策和社会文化系统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