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docx

乡村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村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地区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未同步达到现代化水平。乡村既丢掉了传统的道德文化,又未形成现代法治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堕距。如此情境下,乡村成为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多发地。乡村校园欺凌的解决需要从根源上弥补乡村文化堕距。通过创新城市文化介入、强化基层组织引领作用、发挥集体活动凝聚功能、坚定民俗遗产传承信念和加大失范行为惩戒力度等路径,可以重构价值观念,筑牢道德底线,复兴乡情网络,坚守文化根脉和弘扬法律正气,补上乡村文化拉下的一程,从而减少乡村校园欺凌的发生。

关键词文化堕距;校园欺凌;乡村教育

近日,“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霸凌同学并将其杀害掩埋”的消息引发全社会强烈关注。三名凶手均不满14岁,提前预谋将同学王某某骗离家中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案发后,凶手淡然自若并故意提供假线索扰乱警方视线。其性质之恶劣再度引发人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讨论。

一、乡村校园欺凌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2021年,安徽歙县多名女生在厕所霸凌另一名女生,有人连续扇击其脸部20下,其余人则记数或微笑拍摄视频。同一年,河南省沁阳市女孩马某因“传闲话”被同学吕某殴打。安徽一名13岁女生在厕所内被另两名女生掌掴64次后晕厥。陕西省安康市一初中生被人谩骂、连续扇耳光以及被逼迫下跪……而这些报道,仅仅是冰山一角。

从社会大背景看,校园欺凌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但农村尤甚。據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四个方面的发生率分别为20.2%、58.3%、42.1%和17.8%,均高于城市学校的18%、44.5%、34.6%、12.3%。[1]张宝书的研究也显示,初高中阶段乡村学校儿童受欺凌比例(包括网络欺凌)显著高于省城、地市、县城三类学校。[2]一些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存在团伙性[3]、隐蔽性[4]、持续性的特点,其中乡村学生的欺凌行为更是兼具盲目性和残忍性[5]。杨华还发现,相比城市学生,乡村欺凌者更易与校外青少年混混勾连在一起,使校园欺凌带有团伙化、黑社会化特征。[6]

二、乡村校园欺凌的文化成因

美国人类学家威廉·费尔丁·奥格本提出,人的社会化是保持社会文化传递和延续社会生活的过程。文化发生变迁时,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存在不平衡、差距和错位,旧的未变迁文化无法与新的变迁了的物质条件相协调,从而出现文化堕距。[7]文化堕距会导致社会失范,甚至社会解组。一般而言,物质技术的变化普遍发生在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之前,但文化的变化不太容易发生,新文化也不太容易被普遍接受,[8]这使得社会变迁中文化堕距的出现难以避免。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伦理关系、法律意识上却没有同步跟上现代文明的脚步,本应传承发扬的传统民俗也逐渐失落。正是这些看似无形的文化变化,影响着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和乡村的社会秩序。一些村庄既无法回到传统的农耕社会,又没有融入城镇社会文化,处于“回不去”“进不来”的迷茫与混沌中。这种乡村秩序的改变,在成人世界表现为赌博、婚外情等,在儿童世界则是校园欺凌、偷窃甚至杀人等。乡村文化的堕距是滋生乡村欺凌事件的温床。

(一)乡村价值观念的扭曲

当前的乡村处在一个物质、技术、法律、文化和习俗等多方面不断变迁的过程中。第一阶段主要优先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产业可持续等方面发展。随着第一阶段硬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软实力需要陆续跟进。乡村原本有一套较为固定的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念,但当前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农民的价值观就会逐渐发生改变。[9]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容易“向钱看”,有没有钱、挣没挣到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或家庭有没有“本事”的唯一标准。有钱的人容易居高自傲、目中无人,没有钱的则容易自卑自弃、忍气吞声。有钱的人成为强势群体,没有钱的人成为弱势群体。这样的价值观念无形之中会影响孩子,从而使得有钱家孩子欺凌没钱家孩子的可能性增加。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本来在阻断欺凌中充当重要角色的长辈和教师,也容易对有钱家孩子“高看一眼”。物质至上背景下,儿童间的欺凌不会受到舆论的审判。当人们陷入以物质利益追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中时,除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也在乡村蔓延开来。[10]利己主义使得集体观念淡漠,人们行事只顾自我,对失范行为的道德约束作用也越来越小。人们“各扫门前雪”,导致欺凌事件发生时,每个角落都站满了“看客”。享乐主义则助长了不思进取的风气,“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青少年拒绝接受优秀文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