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阳24-417B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

金太阳24-417B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做的贡献,

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

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直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

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的。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在行

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

的聚散分合的体制。

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

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与非情节的转换之间,如

果也能设置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

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

层次感和节奏感。

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

都可以从其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

或锃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综合着主题和结构,

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能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某些有趣的意象,

往往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文学给生活增添的“味之素”。《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

箍儿”,就常常被人用作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的规矩的代名。

然而,意象既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

意象功能之道。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作为诗歌结构中的细胞,“意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首意象诗都是通过诗人情感的调遣,

把“意象”这个基本的诗歌构件组合成一幢大厦。

诗人在创作构思时,饱蘸感情,神游八极,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大千世界中,终于找到了那个契合的点,

于是诗人收拢翅膀,将意(情志)溶入点(象)上,凝固在那里。唐代诗人王昌龄对此曾做过精辟的论述: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一个诗人无论其感情如何饱满,思想多么深刻,想象怎

样丰富,如果他未能找着“合适”的意象,没有“想象的凝固”,思想感情则如流水中的浮萍,没有归属,

在此情形下,终究难以成诗。意象是诗人思想驻足的“家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无比丰富的心灵世界,深奥高超的思维精灵皆赖语言而运转和传递。而语言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它又是一种符号。符号学家认为,文学作品包含着两套符号系统:文学语言是外在的

第一级的符号系统,它的“能指”(符号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形式及其书写符号,它的“所指”(符号内

容)则是语言的表义性、表象性、表情性等多项内容所组成的审美表意系统。“符号化作用”意义非凡,

人与人之间要表达、要感知,离不开此“符号”,“符号”之于诗人更是如此,思之万千,情丝万缕,无

以表达,犹如“毛”无以“皮”附,他人亦无从知晓。如此,意象乃谓诗歌之“皮”,诗人心灵所附焉,

他人知晓之源流处也。

“意象”是诗人“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经过殚精竭

虑的这样一个艰苦创造的过程,将心中之“意”和与之相类相溶的“象”交融契合而成的。因此,诗人笔

下的“意象”蕴藏着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蕴藏着诗人对自己乃至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测。诗人心灵中

的刹那颤动,在诗中得以永恒,意象在此时也成为超越时空的“常青树”。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选取了“孤帆、船的远影、水天尽头”等意象,极尽了诗人送孟浩然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而诗人那

时的送别之情,也在诗中得以永恒。此类例子俯拾皆是,现当代诗中也不胜枚举,如戴望舒的《雨巷》、

舒婷的《致橡树》等。

以有限表现无限,充分扩大诗歌生命的张力和审美潜能,是诗人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乐毅淘文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