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导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山子导学案

PAGE

PAGE1

《方山子传》导学案

一、【自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二、【自学引导】?

1、方山子简介

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黄州间。与苏轼友善。多年未见,在岐亭重逢。

2、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3、写作动机: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欲以此驰骋当世()庵居蔬食()

方耸而高()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适见焉()何为而在此()

问余所以至此者()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

使酒好剑()前十有九年()

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

方山子怒马独出()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使从事于其间()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往往阳狂垢污()

四、【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①前十有九年:②犹见于眉间:③阳狂垢污:

五、【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使骑逐而射之:③一发得之:

④精悍之色:⑤而岂山中之人哉:⑥余告之故:

附:高考考点链接:“之”的意义及用法

⑴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例:人皆吊之。(2)指示代词,这。例:之二虫又何知。

(3)助词,相当于“的”。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

(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7)动词,往,到去。例:如欲之南海,何如?(8)凑足音节,无义。例:填然鼓之。

六、【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方山子导学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④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方山子导学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

⑤何为而在此?

附: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疑问句、倒装句(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此岂无得而然哉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

八、【小组合作探究】?

1、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3、方山子为何隐居?

4、苏轼为什么要替方山子立传?

方山子导学案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附: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

文档评论(0)

武松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