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在于问善问促思好处多——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论文.docx

语文探究在于问善问促思好处多——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探究在于问善问促思好处多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内容摘要:语文探究在于问,善问促思好处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探问”文本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探究”为什么这样写。语文教师应该清楚从哪里发问,明白问在什么地方,要让提问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探究阅读发问碰撞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语文探究在于问,善问促思好处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探问”文本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探究”为什么这样写。

一、探究寻根,清楚应从哪里发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重要心理因素,必须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发现问题。

1、于文题处发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文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读《再见了,亲人》,可引导学生抓住“亲人”发问:文中亲人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然后导读课文,学生就可从总体上领悟到“亲人”的特殊含义。使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彻底显现。

2、于模糊处发问。即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在困惑、模糊处发问,诱发探究的内驱力。如《詹天佑》有这样一句:詹天佑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往往似懂非憧。教师可紧扣关键词语发问:什么是杰出?作者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杰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连串发问,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最终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于教学重点处发问。即找准教学重点设疑,诱导学生担文人情、入境。

如《桂林山水》,可引导学生于重点处质疑: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文中是怎样形容的?学生通过带着问题研读、深思,便能形象地再现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境,如“在画中游”,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4、于文本异常处发问。常见情况有三:一是反常语序。如《草地夜行》中的“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的语序,就不难明白:这是因为老红军在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发危,因而脱口而出的先是“小鬼,快离开我!”体现了老红军为人的高尚品格。二是貌似矛盾处。导读时引导学生从交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让学生深思明辨。如《西门豹》一课,可设问:西门豹明知近年漳河没发大水是因为干旱的缘故,为何还要夸河伯真灵?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便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西门豹的足智多谋和善于斗争。三是艺术空白处。优秀的文本,作者留下了多种形式的空白,教者可让学生就这些空白发问,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拓展联想,填补、连缀,尽窥全豹,这也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二、匠心独运,明白问在什么地方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疑问,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在研究性阅读中的探究性提问,应该问在哪里呢?

1、问在疑难处。教师的提问必须在学生的质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也引起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的质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提出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把它们一一解决。如在教学《浪娃娃》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检,然后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问:“读了《浪娃娃》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大海为什么是蓝的?”像的说:“我想知道浪娃娃是不是浪花?”还有的说:”我想知道浪娃娃是怎样推着机器去发电的?”面对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这时有学生说:“大海蓝是因为它的怀里抱着蓝天。”有的说:是因为海水深大海才这样蓝。”有的说;“浪娃娃就是浪花。大海很大所以是”妈妈,浪花很小所以是娃娃。”一年级的学生能这样问,这样答,我给予了表扬。“怎样推动机器发电”学生未能回答,因为这关系到利用潮汐发电的知识,是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难点。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浪花一涨一落推动机器去发电的画面。学生在观察中解开了心中的疑问,修正了自己的猜测,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2、问在课题处。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