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观点,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进行论证的方法。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驳论文的特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这节课我们来一场博弈,一场我方和敌方的博弈。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要赢得这场博弈,就要在课文里去找法宝,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分成两组,第一组找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第二组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尝试用提纲的形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思路图)

学生活动一(第一小组):(一)树靶子(1-2)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语言品析:“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

(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语言品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语言品析:“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三种态度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学生活动二(第二小组):(二)打靶子(3-5)

1.鲁迅是怎样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

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然后顺着对方论据分析,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也非自信力,所以他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语言品析:“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2.这是怎样的批驳方式?有什么好处?

论证。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论点,也就是说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出了问题,对方靶子已经摇摇欲坠。

学生活动三(第三小组):立观点(6-8)

1.鲁迅从正面提出了怎样观点?其依据是什么(正面立论,间接批驳)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语言品析:“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的“中国人”指谁?

“中国人”指广大人民。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反,还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地积极抗战。

论据: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第7段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举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语言品析:“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举出几例吗?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学生活动四(全班同学):

作结论(9)

1.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语言品析: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