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已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英法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于1856 年到1860 年间,又断断续续地进行了4 年的侵华战争。英法联军在中国沿海国土上横行骚扰、肆意破坏,逼迫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同时,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正蓬勃发展,在长江中下游同清朝反动军队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在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异常尖锐的时候,一个知识青年在他的家乡试图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途径——科举,以达到他将来发迹的目的。但是,事与愿违,秀才没考中,只好到上海去学习他不想学的商务,干他不想干的外国洋行买办①的职务。这个青年人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郑观应。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待鹤山人,或罗浮待鹤山人。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乡人。中年以后迁居澳门。出生于1842 年7
月24 日。他的父亲郑文瑞是一个具有地主绅士身分的乡村私塾先生。据郑观应介绍,其父颇有学识,虽没有取得功名,但他对家乡的公益之事,如修桥架梁、赈济灾民,从来都是热心支持的。生长在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的郑观应,有着科举发迹的愿望,是不足为怪的。然而,有“买办故乡”之称的香山县,离广州不远,与香港隔水相望;澳门本来就是香山县的一角,距雍陌乡更是近在咫尺。在鸦片战争前,香山居民中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者就很多,经商致富的人也不少,充当外国洋行买办的人自然也比其他地方的人多,郑观应的家族亲戚中当买办的人就不少,这些为他走上此路提供了方便。此外,郑观应的兄弟姐妹很多,如果他要继续学习,经济困难是较大的。1853 年16 岁的郑观应在父亲的严令之下,毅然弃科举学商业,走上了一条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郑观应幼时跟随他父亲饱读孔孟之书,据他的老朋友回忆说他“幼读书,有大志”。从他一生的言行中看,都是以“救世”为己任的。他的家乡位于外国侵略者的巢穴——澳门之旁,又隔着珠江与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遥遥相望,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不能不有所感触,为将来以“救世”为己任打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二、买办生涯1858 年,也就是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天津条约》的那一年,郑观应远离家乡来到了上海。上海开商埠虽然只有十几年,但它是通商五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