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开 题报告.ppt

特殊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开 题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殊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开 题报告.ppt

特殊群体子女心理问题 及其教育研究 开 题 报 告 傅文第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6年12月 一、选题的意义 经济转轨,社会结构转型,改革进入新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和新旧体制转换带来巨大社会震荡。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还没有理顺,“特殊群体”就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 基尼系数达到0.53~0.54之间(0.35±0.03为公平值,0.4为警戒线),城乡差别达6倍。贫富差距已排到世界前四位。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大约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 官方统计,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 目前,“弱势群体”在人群中数量和群体组成上还有扩大的趋势。这些在经济、社会地位都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也要打上父母的烙印。克服“代际转移现象” 是个社会大问题,而且是教育工作者一个紧迫任务。 资料显示,中国0.5%的家庭占全社会6成财富,并且每年以13%的比例增长。 这些人不仅拥有超强的经济实力,而且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成为政治地位、经济实力都明显有别于一般人群的强势阶层。他们可能逐渐处于社会的支配地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力量。凌人的心态、盛气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的子女,或成为年轻人追逐、效仿的目标。对这群人如何引导,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问题,又是学校工作的责任。这部分特殊群体虽只占全部人群的极少数,但影响巨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并危及社会安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影子,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丰富的物质生活,优越的社会地位,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应该让其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研究特殊群体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问题,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又具有深远意义。 二、研究的基础和现状 基础: 以教育基本理论为基础 以党和国家文件为基础 以社会大氛围为基础 现状: 我国政府已经预见到“弱势群体”逐步扩大的严峻现实和趋势,更反映出政府正视矛盾为解决差距而进行的努力。 在“十一五”规划中,全国规划办和学会等多家全国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与管理部门,在其课题指南中,都提到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中国第三轮改革即将到来,构建和谐社会已被提到制度层面;随着社会发展和财富的“均衡化”,中产阶层队伍会不断壮大,社会将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殊群体 是指在行为和心理上不同于“一般性的” 个别群体,一般包括“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 ⒈ 弱势群体 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有如下特征: 其一,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 其二,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 其三,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和支持,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 分类: 下岗职工、 “体制外”的人、 进城农民工、 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学术界分为: 生理性弱势群体 社会性弱势群体 成因: 总的看,有自然的、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个人的等某一或某些因素的综合,都可能导致一些人陷入弱势群体之中。但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公平及社会福利不完备、不健全是直接原因。 ⒉ 强势群体 指社会地位显赫,经济基础雄厚,处于社会支配地位,在社会中虽占极少数,但却有巨大影响力的少数群体。主要指国家和社会管理人员、文体界名人(歌星、影星、球星)、私营企业主、权威科技人员、高级自由职业者、经理、工程承包人、经纪人、证券大户、外资及合资企业和管理层、技术层及其他暴富人员。 (二)心理障碍 心理学界传统观点只是把心理障碍看做是人的心理异常程度的一个阶段。按程度分为心理不适、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按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的分类,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边缘。心理问题,指那些在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自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紊乱。心理障碍,指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人格缺陷。心理疾病边缘,是较严重的,它已经接近精神疾病的边缘状态,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早期阶段。 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分为: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