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东浦中学 王丹群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动态生成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激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本文着重从亮点资源及时捕捉、开放资源合理调控、错误资源妥善处理、窘迫资源坦然面对这四个方面阐述,目的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更具灵动、和谐。
【关键词】动态生成资源 有效利用 数学教学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动态生成资源。有效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可在现实教学中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注重预设和预设生成的资源,潜意识里排斥非预设性的生成,或对学生的疑惑置之不理,或对学生的错误恐惧有加,或对学生的创新漠然处之……从而丢失了课堂的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动态资源。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彰显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呢?本文着重通过几则案例谈谈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真实的课堂是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 时常会引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是隐性的、潜在的,如果教师的敏感性不强,不注意倾听,这些资源将“昙花一现”。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变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这些“亮点”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
案例1:《13.2.3全等三角形》教学片段(人教版八上)
在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ASA”后,老师提出: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生不假思索齐答会。师追问理由?原以为学生把它转化为刚学过的“ASA”就可以了,可习惯动手操作的他们,同桌一约好具体的边、角数据,就开始画图、剪拼验证起来了,我也就随他们而去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越来越多的同学验证了这个命题的正确性,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正想引导学生“不用实验的方法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这时有个学生在下面喊了起来:“老师,我和同桌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全班同学哗的一下议论开了,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急忙走过去,一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亮点资源,何不充分利用呢?我随即把他俩所剪的三角形展示出来:(如下图)
学生们很快就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深刻理解了“对应”的含义。在学生刚接触用“SSS”、“SAS”、“ASA”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解释“对应”两个字,而学生也一直不甚理解,今天这次意外生成的亮点资源的及时捕捉,却使师生困绕很久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个亮点资源的及时捕捉,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二、合理调控动态生成的开放资源,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断交流和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和调节,每一个例习题的设置,教师都有预定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但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其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
案例2:《圆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九上)作业讲评课中出现的一题:
已知:如图1,AB是⊙O的直径,且OD∥AC
按教师原先设计的预案,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连结OC(如图2),得到两个圆心角∠1=∠2就可得到两条弧相等。也没有细想本题有多种解法,估计学生大多会做,稍微点一下就想一带而过。这时有一个学生叫起来,说不这样做也可以证明的。这时候,教师是按原先的预案进行呢还是给学生一些机会呢?我犹豫了一下,把机会让给了学生,结果学生的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生1:(如图3);连结AD
∵AC∥OD ∴∠3=∠D
又∵OA=OD, ∴∠4=∠D
∴∠1=∠4+∠D=2∠D=2∠3
∴
他的话音刚一落地,另一个学生马上说还有更简单的:
生2:(如右图3),连结AD
∵AC∥OD ∴∠3=∠D
又∵OA=OD, ∴∠4=∠D
∴∠3=∠4
∴
经他一提醒,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
生3:(如图4)延长DO交圆上于点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