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基本情况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比2002年增长466万人(见表1)。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0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也可能会长期存在。 表1:2002年至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同期新增就业岗位需求对比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万人) 145 212 280 338 415 495 559 611 就业流向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分析,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82%,就业率约为86%,流向主要包括工作、自主创业、升学进修、出国深造等(见图1)。 图1: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分布 因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取向与就业心理,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表现出以下三点共性,一是高校毕业生主要选择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制度预设等加剧了就业流向的不均衡,导致高校毕业生中希望到城市就业的远远大于到县乡就业的,更不用说到农村就业了;三是现有制度与文化因素是毕业生流向不均衡的主要障碍,希望到党政机关、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与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远远多于希望到中小型企业的,但实际却往往事与愿违。 就业收入 对于有工作经历的人而言,在企业中所任职位的重要程度、对贡献度及工作强度等常常是企业确定职位薪酬的关键衡量指标,而对于新毕业学生的薪酬标准,企业则不能依据上述指标做出准确界定,因此,人才供需状况、学历、性别以及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性质乃至所在城市等等,就成为用人单位定薪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更对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1.毕业生对薪酬的心理预期普遍下降。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逐渐转变,尤其对薪酬标准的期望值明显降低。 2.影响毕业生实际薪酬的几个因素。学历是影响薪酬的主要因素。除学历因素外,专业、行业、就业地区、雇主收入等等也是影响毕业生实际薪酬的因素。 3.毕业生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对于流向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就业竞争愈演愈烈,薪酬回报降幅明显,但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一线城市的地方财力和承受程度有限,城市容载量趋于饱和,导致房地产价格逐年攀高,使得毕业生工作以后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可以说,生活压力越来越重。 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从理论层面,大学生就业力主要是指以下几种能力: 1.工作能力。从事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所学专业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还包括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 2.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站稳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职业素养等。 3.求职能力。也就是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能力,是个人竞争能力在求职就业中的体现。它包括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能力、对求职信息的获取能力、与招聘者的沟通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等。 4.发展能力。这是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谋求事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包括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从用人方的角度看,用人方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力,重点看重有品德素养、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开拓创新能力、社会资本、各类证书等等。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一支学生团队,自年11月起至,问卷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管理层进行深入访谈,形成了一份颇

文档评论(0)

14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