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社会学观点论教师在九年一贯课程知识的选择.doc

从课程社会学观点论教师在九年一贯课程知识的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课程社会学观点论教师在九年一贯课程知识的选择 摘  要 课程研究发展到了1970年代以后,由于「新教育社会学」(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与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分析的崛起,遂开启了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方向。自此,课程研究领域的学者逐渐增加采用社会学理论的观点和架构来分析课程问题。 对多数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学校课表中所胪列的的科目或所决定的课程似乎是理所当然且无庸置疑的。然而,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观之,课程系反映国家的理想与族群的文化与利益,课程内容的选择均无法避免地可能受到意识型态的影响。尽管九年一贯课程改革打着「反权威」、「反知识本位」、「反精英」的口号,致力于破除一元的价值,并以较大领域取代传统的分科课程设计,以避免课程因学习科目过多而造成知识阶层化的现象。然而,领域的整合、议题的选择等决定仍然无可避免地面临充满价值性的「课程选择」课题。 本文希冀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课程社会学的相关内涵加以探讨;其次,就「谁」来选择课程的角度论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权力之间的运作关系;再者,从学术理性主义、社会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等三种不同取向来说明课程选择的规准并加以评析;接着,分析九年一贯课程内容中可能的意识型态及其知识阶层化现象;最后,研究者针对教师在九年一贯课程内容之选择提出几点建议,以协助教师建构理想的课程选择要领。 关键词:课程社会学、课程选择、意识型态 壹、前 言   就课程发展的步骤而言,Tyler(1949)曾提出四个主要步骤︰「订定具体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鉴结果」,作为建构课程的顺序。其中,「选择学习经验」主要是在处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应该优先被选择?什么知识较无价值,应该排除在正式课程之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属于哲学性的「认识论」课题,然而一九七O年代以后兴起的课程社会学,却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程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建构及筛选学校知识的标准和过程,主要是受到其所处社会中优势阶层的利益所决定(引自黄显华、李子建,1996)。换言之,课程选择(curriculum selection)的过程颇具政治性。 对多数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学校课表中所胪列的的科目或所决定的课程似乎是理所当然且无庸置疑的。然而,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观之,课程系反映国家的理想与族群的文化与利益,课程内容的选择均无法避免地可能受到意识型态的影响。欧用生 (1994)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阶级、经济的权力、文化的权力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知识爆炸、专门学科不断地扩充的今日,为了能在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占据一席之地,各种力量,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均试图将触角深入课程之内。 九年一贯课程改革提出以「带得走的知识」取代「背不动的书包」为口号,即是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有用的知识,而不要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究竟应该选择何种知识以纳入学生的学习内容中,这似乎除了是理性的问题之外,有更多的因素却是价值与权力的关系。尽管九年一贯课程改革打着「反权威」、「反知识本位」、「反精英」的口号,致力于破除一元的价值,并以较大领域取代传统的分科课程设计,以避免课程因学习科目过多而造成知识阶层化的现象。然而,领域的整合、议题的选择等决定仍然无可避免地面临充满价值性的「课程选择」课题。本文希冀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剖析九年一贯课程知识选择的社会意涵与意识型态,进而协助教育工作者建构理想的课程选择要领。 贰、课程社会学的相关内涵 就课程研究的发展来看,1920、30年代的F. Bobbit和 W.W. Charters偏重于采用源自生产管理的工作分析(job analysis)于课程研究当中;1940、50年代的R. W. Tyler则倾向于采用行政学上的科学管理技术及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观点;到了1950、60年代,J. J. Schwab、J. S. Bruner和T. Piaget等人的研究,则是将学科结构、科学验证和认知结构等概念结合在一起,作为课程研究之理论(欧用生,1981)。换言之,在19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的领域主要源自于行政学、心理学和哲学等观点。课程研究发展到了1970年代以后,由于「新教育社会学」(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与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分析的崛起,遂开启了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方向(黄嘉雄,1998)。自此,课程研究领域的学者逐渐增加采用社会学理论的观点和架构来分析课程问题。以下兹以「知识与权力、控制」、「课程内容与再制」、「课程内容的属性」、以及「知识选择的意识型态」等四大方向为主轴,探讨课程社会学的主要代表学者,如Young、Bernstein、Bourdieu、Apple、Giroux等人之观点,藉以阐述课程社会

文档评论(0)

管理学科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