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以批评为主、惩罚学生,尽管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但其结果却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   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2000多名高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专断型教师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学习气氛低落,学习绩效明显下降 。   以批评为主、惩罚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自卑。   以批评为主、惩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 心理学普遍认为: 鼓励比惩罚更能使人转变。 美国教育家格林伯指出: 师生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感到被否定和不受尊重。因此,他们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结果对教师产生反感,出现反叛行为,与同学相处也经常出现磨擦与斗殴,学习成效大受影响。 (1)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从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举例:   不少小学教师将小学生看作“小大人”,中学教师将中学生看作未成熟的孩子。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 (2)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采取不恰当的措施,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举例1:学生做作业拖拉现象与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发展 :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 初级感觉统合:身体双侧协调、手眼协调、情绪 稳定、从事目的性活动。 高级感觉统合: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加强、自 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 能力不断发展。 举例2: 教师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存在的问题: 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性犯罪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自杀等心理异常的行为。   重视行为问题而忽视人格问题。   一般教师比较容易注意到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如逃学、打架、不合群、破坏公共财物等,而对自卑、敏感、依赖等人格问题较为忽视。 * 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   --师源性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 主讲 高亚兵 浙江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在实际教育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外显性的活动或动作,是教师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外在表现。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教师在学生认知和学习发展中具有组织、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教师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第四,教师是学生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 研究表明:教师、学生、家长的内隐观念中对教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 采用自由列举法对教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明,三者对教师在学生发展中影响作用的认识明显偏重知识传递、智力发展与应试升学,分别占67%、72%和66.9%,相对忽视教师在学生社会性、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具有的重要影响很少有人提及(吴康宁,1999)。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体现为教师的积极促进作用,也可能体现为消极阻碍作用。 具有先进教育观念和恰当教育行为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而观念落后和采取不恰当教育行为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阻碍者。   教师由于对学生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称作师源性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疾病包括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一、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现状 二、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 三、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现状   心理障碍的产生既与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又与客观环境的各种刺激有关。   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这指的主要是家长和教师。 教师因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不容回避。 家庭教育研究的启示: 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曾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提出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 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 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反应性 要求 权威型 专制型 忽视型 溺爱型 权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