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ppt

《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ppt

  1. 1、本文档共1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一开始广大教师都不太熟悉,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而有一些研究者却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根据个人的主观理解,加以推理、演绎和诠释,并由此引起不同学术思想、不同观点的争鸣,因而导致了一些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某些问题在认识上的困惑行动上的迷茫。如果这些认识上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干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引起我们教研员的高度重视。 二.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自2000年中学体育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的人以为体育课程已经由健身体育发展成为健康体育了,以后的体育课就叫“康体课”了,甚至有的人说体育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健康教育了。为此,《中国体育报》于2001年6月8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部澄清————体育课决不能称“康体课”》的报导。发表这篇报导的主要目的是要给体育课进行科学定位,明确体育课程性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以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走偏方向。 应当如何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回顾近百年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演化的历史,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的《标准》或《大纲》,在课程目标上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但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未变。 三.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 应该把握如下几点 1.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2.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的。 3.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不同,它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和态度等的改变方面。 4.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 5.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6.小学和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四.关于学生在课程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 “以人为本”这一口号,并非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则源于18~19世纪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儿童中心论”他把儿童比作太阳,认为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这个太阳转,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不变的本能、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又提出现代人本本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在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与古典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可供学习的一面,但也有其片面与空想的特征。 其教育目的过分强调“个人本位”,过分强调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过分强调精神层面忽视物质层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社会,同时也就削弱了它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是无可置疑的。但学生的主体不同于成年人的主体,学生主体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律性: 一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 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于所施加因素的影响; 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从学生主体这三项质的规律性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1.由于学生

文档评论(0)

14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