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3.6 小结A 确立服务产品具有价值、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以服务产品为对象确立新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观。 确立服务产品生产是成果创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观念。 认识服务产品流通的重要性。 第三章 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及其模型 3.1 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3.1.1 配第-克拉克定理与服务业的发展B 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C·克拉克提出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论。渊源于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配弟。经过统计和研究,克拉克发现一个国家内从事三个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即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则不断增长。 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分析与解释。 克拉克: 农业生产率提高以及对农产品相对需求的下降,是引起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原因; 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而工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相对较慢,是工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原因; 服务业产品需求的增长快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 富拉斯蒂埃: 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总量,另一方面改变了生产结构; 技术进步造成的供给的富足使人类产生了新的需要从而改变消费结构; 生产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跨部门的转移。 3.1.2 发展路径(“内在化”向“外在化”的演进及其影响)A 概述:消费者服务市场化与生产者服务市场化。 生产者服务市场化的影响因素。 促进因素 监督费用大; 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交易费用下降; 雇工的非工资费用增加。 掣肘因素 商业或技术机密; 有关技术创新降低了管理成本; 不断扩大的厂商规模与交通运输费用的降低。 消费者服务市场化的影响因素。 家庭可支配收入; 服务价格; 家庭妇女社会工作的参与率; 市场工作偏好; 工资率; 市场服务价格。 3.2 服务业的生产率 3.2.1 鲍莫尔两部门增长模型A 假定:一个经济拥有制成品部门和服务部门,且两部门增长率不同,则模型的主要结论是:(推导详见教材83页) is=(α-1)·rm+△+(rm-rs)·(1+β) 式中:is表示服务部门就业比重增长率; rm、 rs分别表示制成品部门(m)和服务部门(s)的劳动率增长率; α(0)和β(0)分别表示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表示影响服务需求的外在因素变化率。 结论 弹性效应。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当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实际人均服务将以大于收入增长率的比率增长。吸纳的国民就业份额越来越大,即(α-1)· rm0。 市场化效应。家庭生活结构变化(如女性就业增加)或商业实践(如“订约承包”)变化引起服务需求的增加,即△0。 生产率滞后效应。 一方面rmrs,生产服务将变得相对昂贵,增加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另一方面,服务价格的相对上升将使服务需求以β比率减少,从而减少就业比重。 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的分析 现代服务业的状况与该理论提出时服务业状况不同; 应联系制造业综合评判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应考虑到制造业负的外部效应; 应考虑到统计方法、政府行为等因素所造成的扭曲。 3.2.2 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B 特点:剩余劳动力不是先从农业转向制造业,然后再转向服务业,而是直接由农业转向服务业。 成因: 人口因素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制造业本身的技术障碍; 与城市化紧密相联。 结论: 服务业的发展应以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 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3.3 服务业发展状况的衡量及模型 3.3.1 服务业发展状况的衡量A 静态:现时供给能否适应区(国)内、外对其需求; 动态:推断未来的服务供给能否适应未来的需求。 3.3.2 服务业需求的影响因素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只有收入达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水平,相当多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才能大于实物产品; 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高收入弹性的服务需求才能更快增长; 闲暇时间的存在和延长才能导致有关服务需求的出现; 与收入水平相伴的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支撑着生产者服务需求。 城市化水平(C) 服务提供基地; 市场和商品的集散地; 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服务的需求中心; 有利于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 人口密度(P) 人口密度支撑着特定服务行业的起点规模; 有利于服务系统减少闲置,提高效率; 在一国内,人中密度高与服务业发达有较强相关性。 服务的输出(X) 服务输出的比重高,服务需求量也较大。 3.4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B 服务业份额的主要决定因素 中间或生产者服务的需求水平和形式; 最终或消费者服务的需求水平和形式; 增值链在生产过程中的长度及服务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