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1:鲁迅的文章中,中国人①指的是杀害刘和珍和制造流言的那一类坏人,而中国人③指的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②指中国人中的“脊梁”。三个“中国人”都不是指中国人的全体。 生2 :我们在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前面不加任何表示限制的词语,既可以指全体中国人,也可以指某一部分中国人。主要看它出现在什么语言环境中。网上那篇文章对吴晗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生3 :中国人中当然有优秀的人,也有坏人,吴晗会不懂这个道理吗?还用得着这位网上的作者来教训吗!再说,我们写文章总得给人一点启发或鼓舞,吴晗写这篇《谈骨气》就是要鼓舞人们以“中国人的骨气”去克服国家面临的困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句子铿锵有力,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改为“有一些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这种表达效果吗? 生4 :我同意他们的意见,再想作点补充。我们在谈到民族传统的时候,应该看主流的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秀分子,也有败类,但优秀分子总是处在主流的地位,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鲁迅说的民族的“脊梁”。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我同意你们的分析。“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正是堪称“中国的脊梁”的那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人,正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再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说,这里其实有一种语言现象:表示整体的概念也可以用作表示部分的概念。吴晗的文章中正是用表示整体概念的“中国人” 指称一部分有骨气的中国人。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的“教”不是直接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告诉学生,而是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从资料中获得关于“中国人”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所指”的变化。 这样教读的特点:①把认知的矛盾直接摆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③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民族意识、爱国情感的陶冶。 复读:复习性阅读。 “复读式” 就是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学以后,指导学生对该课文或该单元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以书面或口头作业的形式 加以回顾、整理,使之清晰化、条理化,或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练习,实现知识的迁移。我尤其重视单元的复读。例:《杨朔的散文》、《走近鲁迅》。 四、语文导读法有助于实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 从“两性之争”说起 为什么过去的“文道之争”、如今的“两性之争”会成为我国语文教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呢?其根源在于政治对语文教学太多的干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政治统帅一切” 的年代,1958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其“伟大成果”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导致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普遍下降。于是从195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等根本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工具论”的问世。当时的观点是:语文是工具,但又不同于纯物质工具,而是具有思想情感内含的工具。“工具论”在当时的提出,改变了多年来语文作为政治附庸的地位。这就是“工具论”的由来和它的历史贡献。 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潮起潮落,有时道胜于文,有时文胜于道,都和不同时期的政治风向有关。有趣的是,从文道之争,到两性之争,争来争去,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上:文道统一。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是“文道统一”在新词语包装下的现代翻版。 *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教会学生读书 “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 主讲:钱梦龙 2006.9.19 语文课要教会学生读书 主讲:钱梦龙 东莞市可园中学 一、“语文导读法”的构思,源于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现代人参与社会交往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教育部近年研制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人在语文方面的基本修养。 遗憾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新“课标”中没有明确的界定,以致人们只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所谓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活质量。语文素养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在语文生活理论的观照下,被升华为一种表达人的语文生活境况的文化范畴。它的核心,是对语文的生活意义的‘批判态度’。这种对语文的生活意义的‘批判态度’,是建立在关于语文的生活意义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生活的素养,其核心,就是人的语文生活方式。它标志着人的语文生活的质量。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 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 情、语言的积累、语感、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