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此在 与“现实的个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VIP

此在 与“现实的个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 论文作者 仰海峰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论文单位 福州,点击次数 19,论文页数 39~44页1999年1999月论文网 /paper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进入早期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论入口;“现实的个人”则是马克思哲学转变时期的重要范畴,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前提性概念,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性研究,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只有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桎梏,才能真正地达到澄明之境。而马克思与尼采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可以说,海德格尔是深谙马克思哲学的。如果比较性地阅读《存在与时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透过海德格尔哲学中富于特色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哲学运思中,其理论的内在结构,竟有许多与马克思哲学的相似之处。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国外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才有把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如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而在国内,不仅在哲学史研究中,海德格尔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其文本依据主要就是《存在与时间》与《形态》,而“此在”与“现实的个人”分别是这两个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比较这两个概念,进而分析这两个文本,深入剖析两者哲学的内在异同性,对于研究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澄清哲学研究中的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正是立足于此,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   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探索中,存在的意义被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理论前提,究竟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却并未得到真正的思考。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存在的意义,使这一被遮蔽的境域开启出来,达到澄明之境。而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便成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的前提。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此在”的分析,就像康德认为,对认识可能性的分析是达到哲学形而上学 的前提性条件一样,海德格尔也认为,对“此在”的分析,才能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清理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尽管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在谈论人,但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即人并不是孤零零地存在在那里,成为对象性的存在,而是人寓于世界之中,人正是在寓于世界中生活的同时,领悟着存在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前理论性的整体领悟中,使人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因此,对于存在的意义问题,并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将之作为主体的对象,进行逻辑上的演绎,而是要通过“此在”的解释学才能真正获得。这样,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视域中,并不是像传统哲学那样,通过主客体的对置,对客体进行孤立的解剖,而是把“此在”即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同时理解为哲学的初始地平。“此在”领悟着存在的意义,生活于世界之中,而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追问,又只有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才能实现,正是在这一解释学的循环中,达到存在意义问题的澄明之境。   “此在”又如何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以达到对存在意义的本真领悟呢?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通过使用工具(用具),在对世界的烦忙活动中,使世界显现出来。而对用具的使用又是以“指引”与“筹划”为先行的,这种“指引”与“筹划”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理论上把握,其本身就是烦忙活动中的领悟。因此,每个工具的使用并不是孤零零的,而是本身便寓于“此在”与世界的整体性境域中,通俗地说,人是在劳动中使世界显现出来,并在劳动显现世界的同时,具有着对世界的领悟。在这种领悟活动中,“世内上手的东西——向某种东西开放:那种东西的先行开展不是别的,恰是对世界之领会。而此在作为存在者总已经在对这个世界有所作为中。”(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6页。)对世界的领会、 对世界的有所作为,绽现出世界本身的因缘整体性,而且在领会世界整体的联络之际,“此在”出于某种“能存在”而把自己指引到了某种“为了作”身上。这种“为了作”就表明,“此在已经出自某种‘为何之故’把自己指引到一种因缘的‘何所缘’身上:这就是说,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总已经让存在者作为上到手头的东西来照面。此在以自我指引的样式先行领会自身;而此在在其中领会自身的‘何所在’就是先行让存在者向之照面的‘何所向’。作为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着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 界现象。而此在向之指引自身的‘何所向’的结构,也就是构成世界之为世界的东西。”(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6页。)   “此在”通过烦忙活动,使自身同世界作为因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