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检测输出量(被控制量)的实际值;
→将输出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值(输入量)进行比较得出偏差;
→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去除偏差,使得输出量维持期望的输出。
反馈控制方式工作原理:
根据被控量的反馈信息,即实际输出量,来修正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作用,完成控制任务。
3、开环控制方式工作原理:
在控制器和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向控制而没有反馈控制,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复合控制方式工作原理:
开环+反馈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线性定常控制系统
其中:——系统输出,——系统输入。
→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
其中:——输入采样序列,——输出采样序列。
→非线性控制系统(系数与变量有关)
典型外作用:
→单位阶跃信号(unit step function)
→单位斜坡信号(unit ramp function)
→单位脉冲信号(unit pulse function)
单位脉冲信号的一个性质:
→单位加速度信号(unit acceleration function)
线性元部件及系统的微分方程:
RLC串联电路如下图所示,试写出系统的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
→拉氏变换
→拉氏反变换
→拉氏变换性质
齐次性和叠加性:
延时定理:
衰减定理:
相似定理:
微分性质:
积分性质:
终值定理:
初值定理:
卷积定理:
像函数的微分性质:
像函数的积分性质:
部分分式展开法:
已知
→若有n个单根,则有
其中各部分分式的系数为
→若有重极点,假设有m重极点,则有
其中
传递函数: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化之比,称为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上面介绍的传递函数经因式分解可写成如下形式
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的根成为传递函数的零点,分母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
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系统的响应形式(模态),零点影响各模态在响应中所占的比重。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比例放大环节
输出量以一定比例不失真也无时间滞后地复现输入信号
传递函数为
→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中因为含有储能元件,故突变的信号不能立即复现。
传递函数为
→积分环节
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积分。
传递函数为
→微分环节
理想的微分环节,其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导数成比例。
传递函数为
→延时环节
输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延时后才复现输入信号。
传递函数为
→振荡环节
有一对共轭复极点
传递函数为
系统结构框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系统结构框图基本连接方式有三种:串联、并联、反馈。
→串联方框的简化
个环节串联后的总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并联方框的简化
个环节串联后的总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反馈方框的简化
反馈连接方式的一般形式为
信号流程图的绘制:
通过系统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程图
→将微分方程通过拉氏变换,得到的代数方程;
→每个变量指定一个节点;
→将方程按照变量的因果关系排列;
→连接各节点,标明支路增益。
通过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程图
→用小圆圈标出传递的信号,得到节点;
→用线段表示结构图中的方框,用传递函数代表支路增益。
梅森公式:
其中:——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之间前向通路的总数。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第条前向通路总增益。
——系统特征式
——第条前向通道的余子式,即对于系统特征式,将与第条前向通路想接触的火炉传递函数代以零值,余下的即为
其中:——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
——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
动态过程
→系统在典型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又称过渡过程或瞬态过程。
稳态过程
→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当时间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形式,又称稳态响应。
动态性能定义及指标:
在零初始条件下,给系统一单位阶跃输入,其输出为单位阶跃响应,记为。随时间变化的状况称为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延迟时间: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其终值一半所需时间。
→上升时间:响应曲线从终值上升到所需的时间;对振荡系统可定义为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终值所需时间。越小,表示系统动态响应越快。
→峰值时间:响应超过其终值达第一个峰值所需时间。
→调节时间:响应到达并保持在稳态值的(或)误差范围内所需的最短时间。越小,表示系统动态响应过程越短,快速性好。
→超调量:响应的最大偏移量与终值之差的百分比,即
→振荡次数:在调节时间内,响应曲线穿越稳态值的次数的。越小,表示系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