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笔记:2012年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doc
第二十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概述
(一)概念
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二)构成
1、客体
公共安全: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下页)
2、客观方面
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足以造成严重后果
3、主体
4、主观方面
故意,过失
公共安全
不特定:犯罪行为造成的危险范围无法预料
多数人:相对于少数人而言,没有一个准确数字,并不是3个以上就是多数。判断标准:行为的危险范围是否涉及“公众”
(三)种类
1、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破坏公共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3、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4、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核材料管理的犯罪
5、重大安全事故犯罪
重点掌握
一、罪名
放火罪
交通肇事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枪支犯罪
二、理论
危险犯
竞合关系
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放火罪
构成要件
(一)客体
公共安全;放火烧毁自己或者家庭所有的房屋或者其他财物,足以引起火灾、危及公共安全,构成放火罪。
(二)客观方面
作为 不作为
放火罪与失火罪的转化
(三)主体
注意:14周岁-16周岁
(四)主观方面
故意。
动机不影响犯罪。
客观阻却问题
燃烧自己的财物或者自焚,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
被害人承诺燃烧自己的财物,行为人不成立犯罪,但是如果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则构成放火罪
放火罪的认定
(一)着手 开始点火时
(二)既遂
放火罪的既遂:“独立燃烧说”
目的物燃烧且能够独立燃烧,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也成立既遂。
为何是独立燃烧:我国与日本的房屋结构
(二)与故意杀人罪
1、以放火方法杀特定人
是否危害公共安全:
(1)没有危及:故意杀人罪
(2)危及: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想象竞合犯
思考:应当如何处理?
2、为了危害公共安全放火
定放火罪
决水罪
(一)客观方面:
作为:破坏水闸、堵塞水道、决溃堤坝等
不作为:不开闸放洪等
(二)主体
一般主体
爆炸罪
犯罪构成
(一)客观方面
爆炸装置
场所:人或者物集中的公众场所、交通路线、财物堆放处等。
(二)主体
14-16周岁
投放危险物质罪
投毒罪 ,《刑法修正案(三)》
(一)概念
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构成
(一)客体
1、客体:公共安全。
2、表现形式: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人身;数量大的财物;河流、水源、农场等场所。
3、与故意杀人罪等的区别
(二)客观方面
1、行为:
投放毒害性物质:砒霜、氰化钾、剧毒农药、毒鼠强
放射性物质:铊等。(案例)
传染病病原体:淋病病毒、鼠疫等
(三)主体
注意:14-16周岁
分析
没有危及公共安全,定故意杀人罪、毁坏财物罪或者破坏生产经营罪
危及公共安全的,属于上述罪名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想象竞合犯,以重罪论处。
相似罪名比较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291):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291):编造爆炸、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概念
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形
破坏矿井通风设备
私拉电网
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器材
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司法解释)
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爆炸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司法解释)
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放任危害结果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司法解释)
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与刑罚
(一)客体
公共安全
(二)客观方面
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
(三)主体
一般主体
(四)主观方面
过失
(五)刑罚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解释
2003年两高的司法解释: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破坏公共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破坏交通工具罪
第117条:“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客体
交通安全
对象:火车、汽车、电车、船只和航空器
破坏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等不是危害交通安全
(二)客观方面
1、行为:破坏交通工具
2、结果: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危险或者毁坏危险
正在使用或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