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doc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
三、研读课文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栗(lì)觉而起( jiào)睡醒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
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 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