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以及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条件和保证) 社会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个体意义——对青少年成长 教育意义——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三)德育目标:大致了解 (四)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了解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考前略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可能填空) 1.德育过程的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重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重要)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1)两化:内化和外化。 (2)两因:内因和外因。 (3)两教育: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4.学生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2009年考) 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要求教育者对学生要长期抓,反复抓;也要抓长期,抓反复。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有理想性和方向性 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德育目标符合大政方针。 (2)疏导原则——以理服人,重在提高认识。 基本要求: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第三节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尊重、爱护、信赖学生;提出合理要求;让学生按要求严格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前后连贯地进行教育。 学校内部的力量、社会各方面的(学校外部的)力量、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学校德育。 第三节 (5)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内心(这是前提);根据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二)德育途径 简言之,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德育的途径 具体而言: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劳动、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第三节 (三)德育的方法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重点掌握):摆事实,讲道理,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怎么摆事实?怎么讲道理?) 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时机和场合;以诚待人。 第三节 2.榜样法(2009年考) 以榜样去影响人。 要求:选好榜样(是前提);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3.锻炼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活动。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要求:严格要求;调动积极性;注意检查。 第三节 严格要求,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目的明确等词汇是万能词。 (4)陶冶法(重点掌握) 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或者说让学生浸润在情境中。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听说过唱红歌? 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第三节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一般分为赞许和表扬(了解) 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 这一学说的特点: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1.理论假设:关键词是道德判断形式。 (1)道德发展论。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道德判断力 第四节 (2)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具体策略包括:第一,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水平;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衡;第三,揭示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接受高一级的道德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问题。如,“海因茨偷药” 道德两难问题素材的三个来源:虚拟的道德两难故事、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内容、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道德讨论中的问题可分为引入性问题和深入性问题。 3.简要评论 缺陷:偏重道德认知,忽视道德行动;强调道德判断形式忽视内容;排斥道德习惯的作用与养成。 对我们的启示: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值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