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概述
副斜井井口位置选择在井田东部,矿区中部,主斜井西50m,坡度为16°7′,方位角为0°。井筒坐标为:x=4031957.905,y795,z=+1094.0m,副斜井主要担负运料、行人、回风等任务。
该掘进工作面巷道为全岩巷,局部构造影响有半煤巷,设计工程量:243m,平巷为20m,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净断面为21.2m2,斜巷净断面为13.3m2。
开工时间:2012年1月
竣工时间:2012年3月
附图:巷道布置平面图。
第二节 编 写 依 据
一、依据山西安煤矿业设计院提交的恒泰南庄煤业《开采方案设计》和《安全专篇》编写。
二、与工作面有关的地质资料大多来源于省地质勘探队资料说明书及山西安煤矿业设计院提交的《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结合实际调查的矿区范围地质产状编制本作业规程。
三、2010年12月由山西煤炭地质144勘察院提交的钻孔资料。第二章 地面位置及水平地质情况
第一节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1、该副斜井地面相对位置在井田南部,矿区中部,该部位没有河流,没有任何水利设施,因此,不会对该工程有影响。
2、副斜井井筒布置在岩石中,上覆煤层没有开采,不会对该工程有影响。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表
水平名称 1064水平 采区名称 一采区 地面标高 1084水平 井下标高 1041水平 地面相对位置及建筑物 曲家岭村南,东部是坡地,该部位没有河流,没有任何水利设施,高山灌木林,无建筑物。 井下位置及掘进对地面设施的影响 巷道断面较小加之距地表深,成巷后对地面设施无影响 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原2#煤层有一定范围的采空区 走向 NW 倾斜 N 长度(m) 42.3
第二节 煤(岩)层赋存特征
一、含煤地层
该井田含煤地层共5层煤,中、东部含煤地层山西组2、3号,太原组9、11号煤层大部分可采,11号除去东南部有剥蚀外基本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山西组2、3号煤层全部可采,其余各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1)2号煤层
山西组顶部,不含夹矸,结构简单,厚1.8—2.3m,平均2m。下距9号煤层76.58—88.05m,平均82.32m。顶、底板一般为泥岩或粉砂岩。
(2)9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上部,上距2号煤层间距为76.58—88.05m,平均13.50m。煤层厚度0—1.90m,平均0.76m。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厚度变化大,煤层顶板以石灰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为局部可采煤层。
(3)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下部,上距9号煤层间距为11.60—17.20m,平均13.50m,煤层厚0—1.63m,平均1.01m,不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厚度变化不大,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底板以粉砂岩为主,为大部稳定可采煤层。
(4)11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下部,上距10号煤层间距为0.90—5.70m,平均3.64m,煤层厚度1.64—4.67m,平均2.93m,含2—3层夹矸,结构简单,顶板为炭泥岩或泥岩,底板为铝质泥岩,为稳定可采煤层。
二、煤质及工业用途评价
(1)2、3号 煤层属低灰、低硫、高热值的气煤和1/3焦煤。是很好的炼焦用煤。
(2)9、10号煤层属低灰、高硫、高热值的肥煤和气肥煤,脱硫后可作炼焦配煤。
(3)11号煤层:属中灰、中硫、中热值—高热值的1/3焦煤,可作炼焦配煤。
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各煤层顶底板岩性见下表:
(附图:煤层综合柱状图)
第三节 地 质 构 造
地质概况
本井田位于霍西煤田中西部,东西两侧受霍西断层和柴荆山断层及一级罗云断层控制。该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东的褶曲构造
倾角8—10°,伴随阶梯状正断层为主。褶曲受断层影响,轴线与断层相似,构造简单偏中等。
1、奥陶系
中统峰峰组(O2f)
详查勘探以往钻孔揭露厚度为72.29—115.98m,平均厚95.65m,下段厚40.96—75.79m,平均厚57.40m,岩性为灰及深灰色泥灰岩及石膏层,夹薄层状石灰岩,石膏层多为纤维状。上段厚23.12—47.45m,平均37.15m,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中、下部多为角砾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顶部有铁质浸染呈褐色。
2、石岩系(C)
石炭系发育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分述如下:
(1)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奥陶系地层之上。厚度为10.07—24.06m,平均厚17.85m。由灰色及浅灰色铝质泥岩和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不稳定的薄层石灰和煤层组成。底部多为铝质岩,具鳞状结构,可见有星散状和结核黄铁矿,顶部多为泥岩、粉砂岩。从岩性、岩相分析,属泻湖海湾沉积,局部有不稳定的泥岩沼泽化环境。
(2)上统太原组(C3t)
整合覆于本溪组地层之上。K1石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