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 姜书勤 评析 一、从确定走向不确定 教育家赫拉克里特说:“儿童教育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二)教学资源具有不确定性 (三)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 (四)教学方式具有不确定性 (五)教学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六)确立“生成性”的教学任务观 (七)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二、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一个提示,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 传统的课堂教学将课本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就是从课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本,就是理解教科书,记诵教科书。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新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了解教材的功能 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资利用的资源。具体到一篇课文来看,教材不再是独白的文本,而是对话的文本。教材只是一个提示、一个话题、一个范例、一个案例。教材所承诺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纯认知的,灌输不起来。是儿童整体生命所投入的教学,有认知、有情感、有体验。不是问答式的,而是对话式的。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大力开发教学资源 在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其主题与素质来源于道德主体当下的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 (三)与教材同构,使教材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 与教材同构,就是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呈现方式,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理解教材所蕴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这样,教材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才能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 (1)读懂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 要能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成为教材的化身,教师必须要读懂教材,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教材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只有读懂了,教师才能使用好教材这个工具。 (2)领悟教材,实现与教材在价值观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因此,教师与教材实现同构仅仅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1]。此时,教材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在教师的生命体中运转起来,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2003年第9期,2~9页. “教育者的资格与教育成效决不在其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支撑其道德观念的挚爱真情。”[1]因此,要使教师在课堂上释放真情,唯有教师与教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共鸣的生命才有激情和创造。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灌注的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 “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的传授的时候,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2] 同样,教材这个“活性因子”只有在真情的课堂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1]朱小蔓:《关于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若干思考》[G].《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G].《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四)与教材异构,使教师的创造精神得到解放 教师理解了教材,与教材实现了完全的同构,并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能结构,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做到这一步,教师还是不能有效地进入教学场域的。因为,教材的普遍性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教学内容的生长性、教学的生成性,决定了教师还必须与教材实现异构,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在教学场域中被激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工具。 (1)变“备教材”为“备学生”,在异构中实现教材与学生的融合 “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就每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提出的话题、范例决不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班级每一个别儿童的生活经验。”[1]也就是说没有普遍适用的教材,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变万化的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认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