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咨论文:试论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论文 广州市乐思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廖凤贤 [摘 要]:家庭是人生第一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感知、认识世界的人生起点。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爱好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如同一把刻刀,在潜移默化中镂刻着孩子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第一印象、家庭结构、心理情感、思维习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人生像写字,前世空旷,素纸一张;啼哭而至,空穴来风,落墨开场。得乎教义,日渐稔熟流畅,至臻至美。”随着一声啼哭 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的人。那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哪来的呢?答案是比较集中和肯定的----除了特殊原因外,孩子成长的环境都是爸妈给的。年龄越小、特别是混沌初开,受到爸妈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越大,对爸妈的依附尤其是对妈妈的依附就越强。人生依始,美善丑恶的“大脑印象”从此刻开始被雕刻。但这“初开”的印象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这里,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第一次说某句话、某个词或者写某个字时,如果第一次就出现了失误,当要重复时很容易会重复原来的失误,要经过几次刻意的纠正才能正常发挥。其实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出现偏差,因为我们有“认知、理解和行为能力”,所以可以“刻意”去纠正。那么,“素纸一张”的婴儿呢?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论证证明,婴儿是带着一个极不成熟的大脑来到这个世界的,出生时大脑大部分是空白的,“人出生时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已达到成人的50%,在2岁半时达到75%,5岁时达到90%。然而大脑的成长,并不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有吃有喝”就能长大那么“单纯”。人发育需要营养,大脑发育刺激人的锻炼跑、抓、伸、拉、踢、推,大脑也需要锻炼不同的新奇的事物眼耳鼻舌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大脑有赖于身体感觉的输入后发挥其指挥身体及感官的能力对不同感觉通路(视、听、触、嗅等)而来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输入信号断变换的方式比较、选择、联系、增强控制感觉信息,才能产生有效的注意、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心理活动。在婴幼儿期已经打下了80%的基础。 从首因效应、从大脑发育,我们知道了人生起步的第一个声音、第一个形象、第一次尝试……每一个“第一”的重要;家庭成员的嬉笑怒骂、言谈举止、老少尊卑……无不一一让我们的孩子“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成为孩儿“前世空旷,素纸一张”人生的第一笔。家庭氛围影响、家庭教育引导的重要,可见一斑。 人是一个感性思维动物 这里要强调的是“自我认知”。无论是混沌初开的婴儿、还是颐养天年的老人,就是说男女老少都有属于自己的“自我认知”,因为经历不同、背景不同,就会有对人和事不同的认知、理解、表现,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认同。 我主张少用“对与错”、多用“适合、不适合”来观察、引导、判断孩子的言行会更适宜孩子成长。因为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每一个声音、每一个行动,都会在“这是我想要的”、“我是对的”的主观意识下发出的,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得到更多支持、启发。不容乐观的是,在现今“快餐”式社会整体氛围影响下,孩子的成长也被要求“快餐”起来。一旦孩子的能力、表现或者效果达不到家长的“快餐”要求,家长因“等不了”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举动会直接给孩子的言行、心理造成影响,却不为大多数家长所认识。 一、从家庭结构影响上说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计划生育开始,我家庭结构从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出现人类历史上仅有的“4-2-1”结构。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领会不到联合家庭与主干家庭中复杂的网络化的人际关系,也就体验不到较为全面的家庭生活社会经验。年轻的父母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孙儿笑,心里安,孙儿哭,心里乱,孙儿有点头痛脑热,则食无味,夜不寐,着急的样儿。—爷爷奶奶,爷爷更是“领军人物”,爸妈也只有听话的份;同时爷爷如宦官般把孙女奉若“太上皇”,女孩不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觉得是给大人面子、满足大人“侍候”的需要,动不动就“号令”爷爷,爷爷不但言听计从,还成为孙女“后盾”。纵然爷爷有较好的文化水平,也有给孩子作知识引导,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经过评估,孩子已处于高度兴奋,运动协调、自我认知和自控不足的状态;随着上学时间的临近,在时间、纪律的约束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社交、自信面临很大的考验。 在“隔代教育”周而复始的“被”安排下,孩子们对“成长需要”的能力欲望、激情就会被压制并且形成惰性。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惰性演变成自控不足、缺乏自信、不喜欢说话、说话声音小或不与人对望、不敢尝试、不叫或不催促就不做事……就会变成“被批评、被指责、被抱怨、被数落”的“证据”。 隔代教育,扭曲了父母与孩子的爱与被

文档评论(0)

27491661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