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小说的“异质性”(1940-1949).pdf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完美PDF格式,支持复制编辑!!!

摘 要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路翎及其创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具有不同特质的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小说“异质性”探讨,透视他40年代的独异的创作。全文分 为三部分。 引言部分界定了什么是“异质性”。在什么样的框架中确定路翎的异质。 第一章无法规避的“传统”。路翎的创作其“异质性”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的 小说创作模式的超越。在四十年代,路翎面对的是十分丰富的“传统”。本章从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节“现实主义”传统。四十年代的文坛就现实主义流派而言,出现了 大致三种类型,以茅盾为首的客观现实主义流派。以周扬为首的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流派。以胡风为首的以“七月派”作家为代表的体验现实主义。就具体创 作方法而言,前两者处于主流,而路翎所属的“七月派”一直处于现实主义流 派中的边缘地位。显现了不同的创作样态。客观写实主义作为一个大的创作潮 流,在三十年代就颇有创获,路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创作,是对忽 视“主体精神”的客观写实的一次反驳。同时本文通过对“现实主义”这一历 史范畴的梳理,得出由于“现实主义”这一大的范畴的不确定性,其不同的流 变,在四十年代经历了由众声喧哗到一体独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路翎其创 作的中心∕边缘地位凸显。 第二节“左翼”传统。从20年代末以“革命性”为特征的“左翼”文学兴 起。四十年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扬为代表的革命文学对“阶级性”、“革命 性”等文学功利性的强调,使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削弱,甚至偏狭地把文学等同 于宣传。路翎的小说创作,不回避文学的功利性,这和主流是相通的,区别于 和政治较为疏远的“自由主义”文学家,应该属于“左翼”文学,但从个人的 生命体验出发,又不放弃对文学的自主性的追求,反对把文学仅仅作为工具, 于是从创作之初,就不断被“左翼”主流批判。在主流文学中同样处于中心∕ 边缘的地位。与更加纯粹的“左翼”文学的区别也注定了他的“异质性”。 第三节真实性原则。对路翎作品批评中有一显著的原则即“是否真实”。由 于路翎小说突出的“主体涌入客体”的各色,使其作品中的人物,无不浸透着 1 作家的主观体验,他塑造的工农形象多被指责为“不像”,本节试图对“真实性” 这一标准的解构,揭示在所谓的“不真实”的遮蔽下所彰显的路翎小说的“独 异性。” 总之,四十年代在“现实主义”与“革命文艺”理论的统领下,创作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路翎的“异质性”表现为既呼应主 流但又有所疏离,在靠拢和疏离之间构成了他创作的狭小地带。对主流的认同, 使其处于主流之中,体现为“在”的特征,而于主流的差异又显现为“不属” 的独异性。这种“在,而不属”是路翎及其创作的显著特点,从而被主流指认 为“异质”。 第二章“现实”的规约。四十年代最大的现实是战争。这一时代的主题。 对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巨大的宰制作用。民族战争的胜利需要发动大多数起来 抗战,文艺的现实作用被凸显,“大众化”、“通俗化”一时成为文学的总趋势。 同时抗战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生态区,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不同的区域创 生了不同的文化样态。而如果以一处的标准去衡量他处的文学“异质性”也同 时产生。在解放区新文艺的比照下,路翎的创作的确显得不合时宜,为“异端” 在所难免。本章从两方面探讨。 第一节路翎的“姿态”。战争需要激起民族激情的“抗战文学”,需要英雄 的个人、英雄的群体、英雄事件,需要对正面战场的描述。但在此宏大叙事的 背景下,路翎却在大后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失人的欲望和追求的非“神化” 的“个人英雄”。通过对“成长小说”的借鉴,展现了这一具有“五四精神”的 “个体”的成长过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在“集体”成为对“个人”压抑和否 定,“工农”成为对“知识分子”优越的背景下对“自我”执守的知识分子形象。 这一形象无疑是丰富的,但也是刺目的。 第二节“大众化”与“化大众”。抗战初期“民族形式”的论争,表面上是 一种对文艺新形式的探讨,但在“大众化”、“通俗化”的主潮之下,对民间形 式和五四新文艺的不同侧重,促成路翎小说创作与主流的差异。以路翎四十年 代的短篇小说为例分析,他在激昂的抗战文学如何直面丰富的人生,挖掘平凡 人物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在“五四”传统遭到质疑,民族形式逐渐被重视的 大潮中呼应了“五四”启蒙主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