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工艺 570℃±10 ℃,1~4h →不热处理,直接使用 3、组织(渗层浅) 最外层:化合层 慢冷:基体+弥散氮化物Fe3N(含N低于ε相) →脆性小 快冷:氮固溶于基体,无氮化物析出 次表:扩散层 心部:原始组织(铸铁、不锈钢、碳钢、工具钢……) 4、性能 耐磨 抗咬合更好 疲劳性能好 5、特点 同氮化,但渗速快(机理不详) 抗海水、大气腐蚀 渗层薄→不适合在重载荷零件 6、应用:模具、量具、刀具、承载不高的结构件 §4钢的碳、氮共渗 一、概述 1、过程:同渗碳 2、作用:同渗碳→提高表面硬度、疲劳性能 3、方法:固体、液体、气体共渗 常用:高温→ 820~920 ℃以渗碳为主;低 温520~580 ℃ →软氮化,以渗氮为主 4、用材:低、中碳钢或低、中碳钢合金钢 特点(与渗碳相比) 更高的耐磨性(M中含N) 渗层回火抗力提高(含氮化物) 淬透性提高(N使C曲线右移) 疲劳强度提高(残余压应力) 渗速加快 变形小 渗层比氮化厚 二、工艺 介质:渗碳气体+1~10%NH3 通常: 表面浓度0.8 C%;0.5N% 温度:800~880℃ 。温度高→渗碳为主 时间:由渗层确定 直接淬火→低温回火 三、组织 表层:回火M+ 残余A+化合物(含C、N) N →C曲线右→淬透性升高→渗层深 但合金钢中因N化合物形成→淬透性降低→有可能产生非M组织 心部:板条M或中碳混合M;淬透性差的材料→有非M组织出现 四、缺陷及措施 残余A多→降低C%、N% 黑色空洞:N%多→N2逸出形成 内氧化:合金贫化→淬透性降低→形成非M组织(黑色组织)→加Mo预防(抗氧化好) 硬度低:提高冷却速度;合理装炉;加强炉气循环…… §5钢的渗硼 目的:表面获得高耐磨性(打火机棘轮) 性能 超高硬度 高热硬性(800℃) 抗腐蚀 特点 碳钢与合金钢渗B后硬度差异不大,可以节省材料费用 若改善基体性能,渗B后→淬火、回火 工 艺 方 法 气体渗→容易爆炸→不安全 液体电解渗→设备投资大;盐难清理;腐蚀 固体渗硼常用 反应机理不十分清楚 反应式→ (P267 9-40~42) 配方:碳化硼、硼铁等渗剂+活化剂+Al2O3填充剂 时间、温度≤1050℃(避免共晶),一般950 ℃,4~6h,0.03mm层厚 缓冷 如淬火,应采用缓冷介质,并及时回火 相 图 α 、γ 、δ相:固溶体 Fe2B:金属间化合物 ,正方点阵;稳定;脆性小、硬度高 FeB:金属间化合物 ,正交点阵;稳定;脆;一般不出现 渗硼层组织 化合层→扩散层→心部基体 化合层组织: (FeB) +Fe2B FeB:位于表面,缺陷组织(脆) Fe2B:锯齿状(或位于次表)。C%↑→锯齿状↓ 或二者共存:缺陷组织,因膨胀系数和密度差异→裂纹 合金% ↑→渗层厚度↓ 渗层孔洞→储油→减摩;但在渗硼模具成形软金属时→表面黏附→工件表面光洁度↓ 扩散层:高碳(渗B驱碳→ 过渡区增碳) §6 钢的渗铝 特点 抗高温氧化(达到950~1000℃) 抗热腐蚀 代替不锈钢、耐热钢→经济效益提高 机理 钢铁材料表面形成铝铁化合物 Al2O3氧化膜 应用 沿海电站 海军舰艇 航空发动机 渗铝工艺方法及原理 不加活化剂 铝粉与工件表面直接接触→高温扩散 例如:热浸法 700~780℃熔融铝液中→直接接触→形成金属化合物(Fe2Al5)→空冷→高温扩散退火→渗层 加活化剂 铝粉或铝铁合金粉等+活化剂→高温→活性铝原子转移到工件表面→扩散 例如:粉末或浆料或铝铁合金块+1~2%活化剂(氯化铵)→ 800~1000℃、10h →铝铁化合层 渗层组织 钢铁渗铝(参照Fe-Al相图) 渗层θ+η+ζ+β2→过渡区→基体 渗速慢、渗层浅 高温环境工作的渗层,铝同时向内、外扩散→渗层↑;Al%↓(高铝相→ 低铝相) →组织转变为Fe3Al时(不能再提供足够Al形成致密膜)→渗层抗氧化、腐蚀性能↓ 小结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主要由三个过程构成:渗剂的分解、吸附和扩散 工程上应用较广泛的是气体渗碳和渗氮工艺,它们的目的都是提高材料表层耐磨性和疲劳性能。 渗碳工艺的强化机制是相变强化,而渗氮工艺的强化机制为沉淀强化。 渗后的力学性能与工艺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处理好的工件应进行多项检查,其检查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作业:Page273:3、4、5、7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渗层,基体未显示??? ???????? X400 渗层组织?? ????????? X100 返回 井式气体渗碳炉 返回 普通电炉 返回 表层含N的回火S 返回 离子氮化 返回 下料 预备热处理 精加工 成形 渗碳 淬火 回火 粗加工 返回 返回 返回 热腐蚀 燃料中的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