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ldquo;松柏后凋rdquo;与ldquo;孔子不问马rdquo;.docVIP

再论ldquo;松柏后凋rdquo;与ldquo;孔子不问马rdquo;.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論“松柏後凋”與“孔子不問馬” 汪少華 *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王叔岷先生認為“不”“後”同義: “後”猶“不”也。“後”蓋與“不”同義,“後凋”猶言“不凋”耳。 “傷人乎?不問馬。”猶言“傷人乎?後問馬。”聖人仁民愛物之心,表達無遺。 王先生的新解可喜可愛。假如讀者接受了“不”“後”同義、“後”“不”同義之說,那麼就會“發現”煥然一新的《論語》和孔子。例如:生命不息此志不懈,何如以死繼之?所以“死而後已”(《泰伯》)當讀為“死而不已”;莊敬自持前提下該爭的要爭,群眾基礎上結黨也有必要,因而孔子主張“君子矜而後爭,群而後黨”,而非“矜而不爭,群而不党”(《衛靈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無疑是愚民便專制,讀解為“民可使由之,後可使知之”,則顯示聖人循序漸進,仁民啟智;“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陽貨》),其實孔子還是見了陽貨的,只是“後見”而已,下文不是說“遇諸塗”麼——不一而足。 顯然,這可愛的新解不可信,因為違背了訓詁的基本原則——語言的社會性原則。 眾所周知,語言具有社會性,語言為全社會所共有。詞的意義是被社會所制約著的,語言符號中的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完全由社會“約定俗成”,正如《荀子·正名》所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可見某一語音形式與某一意義結合起來表示某一特定的現實現象以後,它對使用的人來說就有強制性。如果不經過重新約定而擅自變更,就必然會受到社會的拒絕。語言的任何一個“零件”必須為整個社會所瞭解、所公用、所遵循,否則語言就完不成其作為交際工具的任務。這一特性體現在語詞上,就是它的每個含義與用法一定是“無獨有偶”的,即不但“在這裏”這樣講、這樣用,在別的地方也應如此。因而即使“後”“不”同義只限於“松柏之後凋”、“不”“後”同義只限於“不問馬”似乎也說得通,但是這很可能只是注釋人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古人的原意,甚至是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所批評的:“此強經以就我,而究非經之本義也。” 時間副詞“後”與“先”相對,表示時間上的滯後或遲緩,行為動作終將完成或結果終將出現;否定副詞“不”則表示行為動作沒有完成或結果沒有出現。這兩個詞出現在敍事中,表達相反的結果或情態,豈能等而同之? 其實,王先生所“申論‘不’‘後’同義之證”,即使成立也不能證明《論語》“不”“後”同義,何況沒有一條能成立,以下逐一商榷: 一、《莊子·德充符》篇載魯哀公傳國於哀駘它,哀駘它“悶然而後應,氾若而辭。”(今本“若而”二字誤倒。)《田子方》篇載文王以臧丈人為太師,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言而辭。”兩文末二句文義全同。“後應”猶“不應”也。 按:《田子方》“昧然而不應”的確是沒有答應,下文“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可證。《德充符》“悶然而後應,氾若而辭”下文是:“寡人醜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悶然而後應”,成玄英疏:“悶然而應之也。”王先謙《莊子集解》:“悶然不合於其意而後應焉。”雖然無意承應、漫不經心、似有所辭,“答應得很不痛快”,畢竟短暫就任。釋“後應”為“不應”,則與下文“卒授之國”扞格矛盾。 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已死,楚地皆降,獨魯不下。”荀悅《漢紀》三“不”作“後”,“後”與“不”同義。 按:請對比各自原文:荀悅《漢紀》三:“羽亦被十餘創,乃自剄而死。楚地悉平,獨魯後降。初,懷王封羽為魯公,故以魯為號,葬羽於穀城山下。漢王為之發哀,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身亦被十餘創……乃自刎而死……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同一件事,《漢紀》僅記述“獨魯後降”這一結果,《史記》則詳述由“獨魯不下”到“魯父兄乃降”、“魯最後下”的過程。《漢紀》“獨魯後降”對應的是《史記》“魯父兄乃降”、“魯最後下”,而不是“獨魯不下”。假如“後”與“不”同義,《漢紀》“獨魯後降”等於“獨魯不降”,豈不是與事實完全相反? 三、《戰國策·趙策》:“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兩“後”字蓋並與“不”同義。非先後之“後”。齊不往周,不至周,故周怒而赴于齊以責之也。 按:逾時遲到稱爲“後至”,《左傳·文公七年》:“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于扈,晉侯立故

文档评论(0)

shier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