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Word文档(3).docVIP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Word文档(3).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疼痛是个体对有害刺激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两个方面:痛觉(painperception)和疼痛的反应(pain reaction)。痛觉是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它受人的性别、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表现为痛苦和焦虑。疼痛反应是指对有害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表现为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出汗、骨骼肌收缩等。所以,疼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现象,大部分外科疾病常常会因为疾病的过程、诊断性的检查或治疗方式而伴随着疼痛的问题。   1 疼痛的定义及特征   1986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对疼痛的定义是“躯体组织有实际或潜在损伤时产生的不适等情绪和情感性体验,并可以对该损伤进行描述”。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对疼痛所下的定义是:“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受”。迈哈特和麦卡弗瑞(Meinhart and Mccaffery)给疼痛下了更为广泛的定义“无论如何,一个人感觉到痛,就是痛;无论何时,一个人诉说疼痛,就是痛,包括语言上或非语言上的行为表现”。它提醒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对疼痛的体验和反应。所以,疼痛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疼痛是一种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疼痛常伴随有生理、行为和情绪的反应。   2 影响疼痛的因素及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2.1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人对疼痛的感受、耐受力和表达都有所不同。在推崇勇敢和忍耐精神的文化氛围中,人更善于耐受疼痛,并尽量避免报怨,避免引起别人的同情。在社会文化中,如肛门、生殖器等引起的疼痛被认为是“令人难堪”或“难以启齿”的,人们一般不愿意表达。   2.2 以往的经历     过去曾经反复经受疼痛折磨的人会对疼痛产生恐惧心理,当再次面临疼痛时,对疼痛的敏感性会增强,可出现呕吐、虚脱等身心反应。例如:粘连性肠梗阻的反复发作、慢性阑尾炎的急性反作等。他人的疼痛经历也对人有一定作用。例如,同一病室的人在术后疼痛十分严重,还未进行手术的患者会预感自己术后也会如此,从而使其对术后疼痛的反应增强。儿童对疼痛的经验影响其成人后对疼痛的感知,如当孩子摔跤受轻伤时,父母表现得大惊小怪,孩子会觉得很疼,而哇哇大哭,日后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反之,父母对其受伤不过分在意表现镇静,孩子会自己爬起,继续玩耍,该儿童成人后,对疼痛的耐受性强,经研究证明疼痛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早期经验影响日后对疼痛的态度。   2.3 情绪因素     情绪状况会改变个人对疼痛的反应、恐惧、焦虑、悲伤、失望或不耐烦,往往能加剧疼痛的程度。而疼痛感加重的结果又使情绪恶化,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反之,愉快、兴奋、有信心时疼痛感会减轻。   2.4 个人心理因素    个人的气质、性格可深刻影响其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性格外向、开朗、稳定的人,疼痛阈较高,耐受性较强。性格内向、抑郁、胆小、较神经质的人则对疼痛较不耐受。而癔病性格的人易受其他疼痛者的暗示。Bond通过研究子宫癌患者性格特征和疼痛的相关性发现:疼痛的体验与神经质强度相关,神经质强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疼痛体验;痛疼的行为则与内外向强度相关,外向性格的患者易产生疼痛行为,如服用镇痛药等。   2.5 种族、性别、年龄因素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不仅已能感受到疼痛,而且对疼痛刺激是敏感的。儿童期对疼痛发生的原因不能够正确理解,因而疼痛经历会激起他们恐惧和愤怒情绪。同时,较小的儿童常不能很好地表达疼痛的感受,医护人员应对他们的疼痛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老年期痛阈又升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对刺激的敏感性下降有关。男性较女性对疼痛的耐受性强。男性一般不希望诉说疼痛,且尽量耐受疼痛。而女性更容易报怨疼痛,对疼痛比男性敏感。不同种族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据报道北欧人、爱尔兰天主教、英格兰新教徒痛阈高,白人比黑人对疼痛的耐受性高,而黑人又比亚洲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要强。种族间对疼痛感受的差异可能与遗传、文化、观念有关。   2.6 注意力的影响     当注意力集中于疼痛时,可加重疼痛,而增强后的痛觉又会进一步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疼痛上,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若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或活动上,如聊天、听音乐、看电视,则可缓解疼痛。注意力对疼痛的影响是痛觉必须在大脑意识清醒时才会感受到。当注意力集中在疼痛时,通过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上传的注意信号激动和提高全皮层的感觉性和兴奋性,从而降低痛阈,使疼痛加剧。若注意力转移到疼痛以外的事物上时,新的刺激在皮层产生的朝向反射兴奋灶,通过交互抑制,而抑制疼痛感受的皮层代表区,从而减轻疼痛。 2.7 暗示     以某种信息,如语言、文字、手势、动作、药物等来影响他人心理活动的特殊方式称为暗示。Melzack用低温作为疼痛刺激,研究语言暗示对减轻疼痛的作用,结果表明: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