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掌握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归属、对象、任务和基本形态,作为学科学习的入门,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重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归属 2、对象和任务 3、应有品格 4、基本形态难点: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教学方法:采用介绍、引入和说明的讲授方法。查:结合重点和难点布置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艺学:俄文中译名。“文学学”。习惯,。
文学研究可以从多种途径和以多种方式进行。从学科形成的历史角度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称文学的研究为“诗学”或“诗论”。因为文学最早的样式就是诗,文学的研究从此开始。随着文学发展,这种以某一类型的研究来命名和统领对整个文学的研究就显出了缺憾。从科学尚未精确分工的情况看,19世纪之前,文学的研究处于一个笼统的整合状态。20世纪以来,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和分工日益精细之影响,文艺学也形成若干相对独立有相互联系的分支。
至今在国内外理论界较为流行的一般性区分是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个分支。教材P2所举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和沃伦的观点就是这种区分的代表。
文艺学这三个分支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文学理论:以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形成关于文学的范畴、判断标准和基本原理的系统学说。
文学史:对一定时代里与之同时出现的有序的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系列性研究,其主要对象是以文学的产生、形态特征、发展演变的状况,文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为对象,是带有具体和动态特征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产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作出更为具体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有理论实践的特点。
文艺学三个分支的关系:三个分支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渗透和作用。理论以史资料和批评的成果为基础。反之,文学史、批评又须从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三个分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
文学理论归属于文艺学,是,其理性程度最高。它以其它分支的研究为基础,研讨和构建关于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原理和规律。它对其它分支的研究加以指导和规约。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本书的框架结构就是根据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安排的。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归纳为:
(1)文学哲学
(2)文学社会学
(3)文学心理学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说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