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案编号:APM-MRI-2013
ADI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解决方案
MRI系统原理和典型架构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用于生成人体解剖和功能性图像,且无电离辐射。 MRI生成的图像具有出色的软组织对比度,对于
神经病学、肌肉骨骼、心血管和肿瘤学成像尤其有用。从水分子或脂肪分子中的氢原子核中检测信号,信号的采集以核磁共振现象为基
础,核磁共振指核自旋与磁场之间的交互作用。信号定位通过应用磁场的线性梯度来实现。
磁体、梯度系统和射频(RF)系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不同的电子元件之间实现通信,进行复杂的交互,生成MR图像。梯度线圈用
于对MR信号进行三维定位(x 、y和z) 。这些线圈通过一个由梯度控制模块控制的高功率放大器进行操作。射频系统主要起两个作用。其一
是将射频能量发射到需要成像的组织上,另一作用是接收组织受能量影响后产生的射频信号。射频发射器含有四个主要元件:频率合成
器(DAC或DDS) 、可选的射频数字包络(混频器) 、高功率放大器和射频线圈。射频接收器含有射频线圈、前置放大器(LNA) 、可选的解调器(
混频器) 、带通滤波器、进一步放大(VGA)和模数转换器(ADC)。
MRI系统设计考虑和主要挑战
• 在MRI系统设计中,低噪声性能始终是首要考虑因素。射频发射路径(Tx) 、射频接收路径(Rx)和梯度控制路径都需要超低的本底噪声,因
此,在MRI系统的所有信号链中,必须选择低噪声放大器、较高分辨率的DAC和ADC 以及低相位噪声时钟源。从系统角度来看,动态范
围应大于90 dB ,失真应优于 40 dBc ,接收器的总噪声系数应低于1 dB或者接近0.5 dB。为了获得这样的系统性能,LNA的典型噪声系数
−
应低于0.5 dB ,Rx需要使用16位ADC ,Tx需要使用16位Tx-DAC 。
• 快速响应时间(数毫秒)和超精准控制对梯度控制至关重要。由于梯度放大器电流可能高达1000 A ,而且必须达到1 mA的控制精度(其数
量级为1 ppm) ,因此,模拟梯度控制需要精密型DAC ,而数字梯度控制则需要精度超高的ADC(21 ENOB左右) 。
• 磁体质量方面的首要考虑因素是一致性或均匀性。典型的MRI系统在成像区域的变化必须小于10 ppm。为了防止不一致导致图像失真,许
多MRI系统采用匀场线圈进行校正。
在传统的MRI系统中,接收(Rx) 电子元件位于房间外面,低电平模拟信号从线圈组通过很长的同轴电缆发送至接收电子元件,易受到干
扰。近来,高速和高分辨率ADC 的发展(小尺寸、低功耗、非磁性封装) ,使系统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光纤链路将接收电子元件的更多通道移
到房间内部,结果减少了系统受到的干扰,提高了系统扫描速度,而且提升了系统成像质量。
ADI公司的整体解决方案
ADI提供大量的放大器、数据转换、信号处理和电源管理解决方案供用户选择,使MRI设备达到最佳图像质量,并降低功耗和成本。此
外,ADI还提供评估板、仿真工具和应用专业技术,为客户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提供支持。
/zh/healthcare
主信号链
SURFACE
(RX)COIL
MIXER
ADC
PREAMP ADC
DRIVER
SYSTE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_作文内容_的构念效度研究_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5的尝试.pdf
- “十二五”期间中国医用磁共振技术创新与发展.pdf
- “有机物的运输”演示实验的设计.pdf
- 《9.5电磁继电器扬声器》课件(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ppt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_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一).ppt
- 《数学1》DMLab演示实验一函数概念及其性质.pdf
- _工作室课题制_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_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为例.pdf
- 「らでぃ」レポート中央宝石研究所編.pdf
- ·消防技术·火灾探测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pdf
- “WinsorI—like”法合成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工艺及机理探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