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形成.ppt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形成.ppt

第四章 群体结构与作物产量 第一节 作物群体结构 第二节 作物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 第三节 群体结构的调节 * 作物产量是群体产量,作物群体结构合理与否与作物最终产量关系密切。重视作物群体结构的组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才有利于作物生产。 一、作物群体的概念 作物群体是指同一耕作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是单作群体;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是复合群体。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作物群体不是静止的。 二、作物的群体结构 作物群体结构是指群体的大小、分布、组成和动态变化等。 它代表群体的基本特征,又是对个体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群体大小 1、密度是群体大小的基本指标 2、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当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之下,最底层叶片又能获得大约二倍于光补偿点的光强时,作物群体的物质生产可望达到最大值,此时的叶面积指数为最适叶面积指数。 3、根系的发达程度 玉米不同群体的叶面积动态曲线(引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1987) 5 4 3 2 1 16 26 5/6 15 25 5/7 15 25 4/8 14 0 叶面积指数 时期(日/月) (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 光合层 支架层 吸收层 群体结构 (三)群体分布 1、垂直分布:叶层分布或结构 2、水平分布:个体分布的均匀程度和株行配置 (四)群体长相:叶片姿态、叶色、生长整齐度和封垄早晚等。 (五)群体的动态变化 三、作物群体结构特点 作物群体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体所组成的生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光合部分和非光合部分,它们在空间的配置影响着群体的结构特性。 为了定量研究作物群体光合系统和非光合系统与群体结构特性间的关系,通常采用分层割取法即大田切片法。 常规栽培开花期群体结构(单玉珊等,1988) 高度 (cm) 深度 (cm) 80 60 40 20 20 40 60 14/5开花期 常规栽培 60 40 20 枯叶 枯叶鞘 绿叶 穗 绿叶鞘 根 茎杆 20 40 60 80 100 光强 1 2 3 4 5 LAI 60 80 100 干物重(kg/亩) 相对光强 LAI 高度 (cm) 80 60 40 20 14/5开花期 独杆栽培 20 40 60 80 100 光强 1 2 3 4 5 LAI 60 80 100 干物重(kg/亩) 深度 (cm) 20 40 60 20 40 20 独杆栽培开花期群体结构(单玉珊等,1988) 枯叶 枯叶鞘 绿叶 穗 绿叶鞘 根 茎杆 作物群体是作物利用光能的重要基础,不仅决定光能的截获,也对光的吸收转化有重要影响。光在群体内分布的合理性是提高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的关键。而光分布是否合理与群体的合理性密切相关。 一、叶面积与光分布 群体叶面积大小即叶面积指数,影响群体的光分布、光能利用和作物产量。 叶面积大小表明了群体叶层的发达程度。叶面积小,说明叶层结构不发达,一部分光能不能被群体的叶片截获,漏射到地面,作物群体的生产力低。反之,由于冠层过度繁茂,使下层的光照不足,群体生产能力也降低。 叶面积指数与光能截获率的关系 (乌斯金科,1963) (%) 叶面积指数 光能截获率 80 60 40 20 0 1 2 3 4 5 6 苗期 分枝 始花 盛花 末花 结实 鼓粒 叶面积指数 净同化率 (g/m2 d) 7 6 5 4 3 2 1 NAR NAR LAI LAI 大豆群体净同化率(NAR)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动态变化(张恒善等1983) 群体光合速率与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的关系) 0 0.25 0.50 0.75 1.00 (光能截获率 %) (叶面积指数) 0 0.25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