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认知解读.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认知解读   摘 要: 英语的过去时态与自然时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使英语过去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扩张,过去时态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发展到表示现实距离,又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从而揭示了认知视野下英语过去时态的本质和意义。   关键词: 英语动词 过去时态 认知解读 隐喻   一、英语动词的非过去时间用法   动词时态是英语动词的基本语法范畴之一。英语动词的“时”(tense)是一种语法范畴,用来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过去时”(past tense),顾名思义,当然是表示过去时间。但在许多情况下,英语中的时态和自然时间并不一一对应。过去时除了表示过去的时间或状态,还可以表示现在的时间甚至将来的时间。英语的过去时还被用来表达各种主观的推断、猜测、意愿等“虚拟语气”。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夸克(Quirk)的归纳,英语过去时用来表示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等非过去时间,主要有以下三类:[1]   第一,时态后移(backshift)。即间接引语中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过去时常使所属从句的动词随之采用过去时,尽管指称的是现在。例如下面的句子:   例1. A:Did you say you had no money?   B:Yes, I’m completely broke.   第二,表态性过去时(attitudinal past)。即表示说话人试探性地询问听话人曾有过的某种意愿,而非过去时间,多用于表示意愿或心理状态的动词。比如以下这句就是指称现在时间:   例2. Did you want to see me now?   第三,假设性过去时(hypothetical past)。即在某些从句中表示与说话人所认为或期待的相反,意含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的某一状态或事件不存在。例如:   例3. I wish I had a little lab of my own!   以上三种情况,除了第一类属于英语动词的时态呼应(sequence of tenses)原则,合乎逻辑推理外,其余两类看来都是不合逻辑的,违反真值条件的。例2询问的是当前的意愿,例3表达的是对现在或将来的一种主观愿望,却都用的是动词的过去时,显然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misplacement)。然而,传统的描写语言学对此并没有作出解释。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英语动词时态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当代隐喻研究证明,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2]雷科夫和约翰逊(Lakoff amp;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即人们以一个概念去认知、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同时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和表述另一个概念。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   种思维模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3] 隐喻理论使得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扩张,过去时态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到表示现实距离再到心理距离,这也正好反映了人们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二、“距离”说的解释   (一)“距离”说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概念隐喻的提出,对英语动词这种时间上的错位,语法学家开始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寻找解释途经。英国语法学家帕莫(F. R. Palmer)曾指出,动词过去时的非真实(unreality)用法本质上跟过去时间用法是一致的,过去时是一种“距离的”时态(a remote tense),包括时间或现实的“距离”(remote in time or in reality)。他举例如下:[4]   例4. If he was here, he was in the garden.   例5. If only I understood what you are saying.   以上两句都用过去时,区别在于例4是真实条件句,指称过去时间,而例5是非真实条件句,指称现在时间。但是,不管是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之间,还是事实与虚拟之间,都是一种距离。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过去时与过去时间相联系,因此往往使人们联想起“不存在”(absence)、“遥远”(remoteness)或“距离”(distance)。这些指称都是夸克所归纳的第三类“假设性过去时”。   至于第二类“表态性过去时”,实际上是在交际双方的心理空间拉开了距离。所以易仲良将帕莫等的“距离”说进一步引申到“心理距离”,并举例如下:[5]   例6. I wondered i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