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先天不足的美学——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的论文.docVIP

先天不足的美学——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天不足的美学——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的论文 先天不足的美学——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的论文 在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之后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了。从历史的角度可以说,在新中国五十年的学术史上,这次美学讨论是唯一一次较少受政治教条干扰、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的真正的学术性讨论。讨论的参加者都能尽量本着学术争鸣的原则,不扣或少扣政治帽子,不搞人身攻击,真正从学术理论上进行争论。这在我国当代学术史上无疑是光辉而亮丽的一笔。 如果把这场美学讨论跟五六十年代先后开展的批《武训传》、批胡风、批胡适、批《海瑞罢官》,甚至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评《水浒》、“儒法斗争史”讨论等所谓学术运动稍加比较,就更可以看出这场美学讨论的确是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的真正学术性的探讨,显示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学术性,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学术的独立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美学讨论对新中国文化学术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围。这也是美学对中国文化学术的独特贡献。 尽管如此,它仍然免不了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干扰。正是这种干扰使这场讨论的学术性打了折扣,使它的学术性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呈现,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表现出一种先天不足的弱点。由于这场美学讨论形成了几家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或派别,这些观点或派别至今仍在发生着影响,因而,这些限制性前提对中国当代美学产生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尽管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理论的引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新认识与发现,中国美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努力克服中国当代美学一开始形成时就存在的先天不足的缺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先天性缺陷已经被更多的人意识到,有更多的人在试图克服它。w但是,由于思维的惯性和理论的连续性,导致这种先天性缺陷的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仍在发生作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缺陷与其说是克服了,勿宁说是被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或者说,是被有意识地淡化了。但是,绕开不等于不存在,更不等于被克服了。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真正的世纪之交,是应该正视这种缺陷和不足了。最起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美学不应再背着历史的包袱,而应该有一个真正的新起点。 我这里无意对具体的美学观点进行批判,而是想对五六十年代那场美学讨论的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进行一些清理。 在我看来,那场美学讨论在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向上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缺陷。  一、美学学科定位上的错位 这种错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错位,即把作为价值论的人文学科的美学看作一门认识论学科,用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原理去套用美和美感的关系。二是纵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美学学科本身之间的错位。把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当成美学本身的问题,把美学本体论问题直接等同于哲学本体论问题。 五六十年代美学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讨论中形成了四种观点。其中,主客观统一派和社会实践派在哲学根基上都是共同的,都把社会实践看成美学的基础和核心,都企图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解答美的本体的钥匙。但是,实践派在美的主客观问题上所依据的哲学原理并不仅仅是实践论,而首先是反映论。朱光潜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建立在四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这就是:一、感觉反映客观现实,二、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三、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四、客观和主观的对立和统一。”(《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6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李泽厚则说得更为明确:“美是不依赖于人类主观美感的存在而存在的,美感却必须依赖美的存在才能存在。美感是美的反映、美的模写。”(《美学论集》1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这显然是把列宁在《唯批》中所论述的认识论反映论原理直接用到了美和美感的关系上。 反映论原理直接运用到美和美感的关系上不免遇到障碍,因为那将导致把美完全看成物质的一种属性,而这是实践论者不同意的。李泽厚解决障碍的办法是把美看成一种社会存在,美感看成一种社会意识,美的社会性来源于人化自然的实践。“美感是社会意识,是人脑中的主观判断和反映,而美却是社会存在,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美感主观意识只是美的客观存在的反映。”(同上,85页)但正是在这里,李先生的理论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美的解释中。在解释自然美时,他一方面批判蔡仪先生把美纯粹看作是自然的某种属性或规律的观点,强调美是与人类有关的,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认为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美,但这种美不是像蔡仪所说的是自然本身的属性,而是自然界人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的社会存在。这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批判过的那样,自然美成了社会存在,太阳、月亮、星星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一种社会存在,并且,这种社会存在是自然本身的属性,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可是,这样一来,还有什么东

文档评论(0)

wyj1992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