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文献中的“性”的论文
先秦儒家文献中的“性”的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依托于新出郭店竹简与上海博物馆新出战国楚竹书,在比较研究中对先秦儒家文献《尚书》、《左传》、《国语》等要籍中的“性”字进行了文字学、哲学上的细密梳理。文章认为,新出先秦竹简中从生从目的“眚”字,很可能就是当时性情之“性”的本字。“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发展,是随着中国先秦时期各种人文思潮的涌动不断向前推进的。甲骨文、金文、《诗经》中由“生”而“性”的演变,已经奠定了先秦儒家文献中“性”范畴的基础。文章立足于文献本身,对《尚书》、《左传》、《国语》中“性”字的各种义项进行了多维度的甄别与研究,为全面深入地把握孔、孟、荀思想体系中的“性”范畴打开了思路。
关键词:生;眚;性;降;性情思想
在目前有关中国先秦时期的传世文献和出土简帛资料中,笔者还没有发现写有“性”字(从心从生)的原始材料。1993年出土郭店楚简中的“性”字写作:(《语丛·二》第10简)、(《语丛·三》第68简)、(《老子》丙第2简)、(《缁衣》第5简)、(《成之闻之》第26简)、、(《性自命出》中的“性”虽然有细微的变化,但是基本上都是同样的造型),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眚”字。《语丛》中的“性”写得较为写实,从生从目,上生下目,而在《老子》、《缁衣》、《成之闻之》、《性自命出》中则较为飘逸。2001年11月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中的“性”字,也写作“眚”,但是,造型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孔子诗论》第16、20、22简)、、(《性情论》中的“性”,全部写成这个样子),这可能是书写手法的不同导致的(但也可能是“省”,见下文的诠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部出版物中,百姓的姓也写作“眚”。百姓的“姓”字,据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姓之本字谓生,故古通作生,其后因生以赐姓,遂为姓氏字耳。”《白虎通》又曰:“姓者,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故《管子·君臣上》载:“道者,诚人之姓,非在人也,而圣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戴望《管子校正》注曰:“姓,生也。”《国语·周语中》载:“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嬻姓矣乎?”韦昭注曰:“姓,命也。”所以,姓与生、性,本来相通,都写作“眚”。另外,《說文解字》曰:“省,视也,从眉省从屮。”由于这个“省”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从屮从目,会意字;睡虎地楚简中将这个字完全写成了从生从目、上生下目的“,与郭店简中的“眚”几乎一样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金文中,如舀鼎,盂鼎等等铭文的“省”,可以通“生”。由此可见,在当时,省、眚、生、性、姓,都是相通的。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够绝对地断定这个“眚”字到底是形声字、会意字,还是假借字了。[①] 但是,笔者不能不提出一点疑虑,向专家们请教。从汉字之造字的表意体系角度,完全看不出这个从生从目的“眚”字有任何有关眼病的暗示。《说文解字》的“目病生翳也”的界定未必就完全囊括了先秦时期所有的义项。倒是“眚”(包括“省”字)之从生从目的上下结构,给人在理解“性”之本义上有深刻的启发。从生,表示生命,是不言自明的;从目,实际上也大有讲究。《孟子·离娄上》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所以古人一开始就把“目”当成了心灵的窗户。《礼记·郊特牲》曰:“目,气之清明者也。”《韩诗外传》曰:“目,心之符也。”《释名》曰:“目,默也,默而内识也。”都是在讲“目”与“心”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这难道就是郭店楚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中将“性”都写成了“眚”(省)字的原因?笔者推测,这个从生从目的“眚”字,很可能就是当时性情之“性”的本字,是后来儒家的教化势力加强之后,以从心从生的“性”字才代替了“眚”,而“眚”之本字却不好闲置,故挪作他用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没有进一步的材料作为佐证。不过笔者就此字的这一想法,向庞朴先生请教时,庞先生也说很有可能。庞先生写过一篇题为《郢燕书说》的文章,专门研究郭店楚简中的心旁文字,对我们研究先秦儒家的性情思想是很有价值的。[②]
李天虹博士说:“郭店简里的性,并作眚,属于同音假借,本不足为奇。但郭店简从‘心’之字很多,而与心颇有关联的‘性’字却均用不是从‘心’的同音字来替代,似乎有点特殊。”[③] 但是,为什么特殊,李博士却没有深究。笔者也认为,这确实是特殊得很。但是,在一篇讨论“性情”的文章里面,通篇不用本字,却只是用假借字,就不是不足为奇,而是非常奇怪的事了。而且这种状况一直至少拖延到了整个先秦时代的终结。笔者认为,《性自命出》中的性,没有写成从心从生的“性”,而是写成了“眚”(先秦文献中的“情”字,时而写作“青”——,时而写作上青下心的“情”——),关键原因在于这两个哲学范畴中蕴藏着深厚的宗教性,它们是人之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