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的论文
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的论文
儒家学派“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他所创立的仁学,不仅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文化之基础,而且也为现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继续提供着教益。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迅猛发展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普遍联系更加密切,而一些全球性问题也更加严峻,人们期待着建立一种能使各民族和平相处、给全人类带来普遍福祉的全球伦理;与此同时,反对政治和文化霸权、强调民族认同和文化多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中华民族在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屈辱、磨难和奋斗之路后,在此新的世纪之交,正面临着实现现代化,完成和平统一的大业,实现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为全人类做出新的贡献的伟大使命。在此时,探讨孔子的世界主义和民族文化认同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一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孔子贵仁”,即指出孔子认为“仁”是最有价值的。“仁”的思想的确立,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起码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道德理性的自觉。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乐是反映一定社会秩序和文明程度的行为规范和仪典形式,孔子认为,礼乐须以仁为基础,而仁就是人之内心的道德理性的自觉。其二,人类意识的自觉。《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此所谓“爱人”,包括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亦即“爱类”,这是人类意识的自觉。ww
《论语·子路》篇载樊迟另一处“问仁”,孔子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孔子的思想中,华夏与“夷狄”有着族类和文化的不同,但仁之“爱人”是不分族类、跨越文化的,故“虽之适夷狄无礼义之处,亦不可弃而不行也”(《论语正义》邢昺疏)。人类意识的自觉,内在地包含着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与非人的区分,其二是对人类自身的认同。这两个方面在孔子的思想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贵人贱畜,理当如此”(《论语集注》),“贵人”就是以人为最“贵”,人的价值高于畜的价值。《论语·微子》篇载,孔子一行与隐者相遇,子路在把隐者的话告诉孔子后,孔子叹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朱熹注:“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同上)这里的“同群”即认同之意,“斯人”即与鸟兽相区别的人类。孔子之栖栖皇皇,奔走列国,为的是使“天下(人)有道”,孔子背负着为全人类而“行道”的高度使命感。
后期墨家对于“仁”有一个界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墨子·经说上》)这里的“爱己”即爱人如己,“非为用己”就是并非以人为手段(不像“爱马”那样),而是以人为目的。这个界说也很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之所以在马厩失火时只问“伤人乎”而“不问马”,是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的价值,“不问马”并非不爱马,而是因为“爱人”与“爱马”有着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不同,孔子“恐伤人之意多”,故对于马“未暇问”(朱熹:《论语集注》)。墨子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墨家与儒家虽然在“爱人”的方式上有不同,但“爱人”即爱人类,是以人为目的而非手段,这一点两家是相同的。
《吕氏春秋·爱类》篇云:“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这充分说明,“仁”的意识是对人之“类”的高度自觉,仁者之爱人是爱人类所有的人。《吕氏春秋·贵公》篇云:“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这则故事说明,老子主张消泯人与自然的区别,而孔子强调超越国界的人类意识。老子的思想是物我兼爱的自然主义,孔子的思想则是以爱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主义。
孔子所讲的“爱人”,是本之以亲亲之情的孝悌,由亲亲之情扩充到爱人类所有的人,进而扩充到爱物。此即孟子所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下》)就“亲亲”而言,有儒、墨之别;就“仁民”而言,又有儒、道之分。儒家的“爱人”是“施由亲始”的差等之爱,其本始为亲亲,其道德的中心旨意为爱人,其爱人之扩充则兼及于爱物。《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天下”即今所谓世界,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世界大同。后来,宋代新儒家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下》)的思想,此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