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的论文.docVIP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的论文 现象学之惑:对“纯粹与不纯粹”之争的解绎的论文 摘 要:历经百年的现象学运动,经历了从“纯粹”到“不纯粹”的哲学转向,具体体现为: 从“理想本体”走向“生活世界”、从“独白”走向“对话”、从“超历史”走向“历史” 等。可以说,现象学的这种理论转向也在西方现代其他各派哲学中得到了体现 和回应。发人省思的是,无论是“纯粹哲学”还是“不纯粹哲学”都有其深刻合理性,因 此,这场看似完全相悖的哲学“纯粹性与不纯粹性”之争,实则会通于一种相反相成的对话 关系之中。这种对话关系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一种能够真正消解所谓“权力话语”的“公共 领域”的确立,而这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 现象学;纯粹哲学;不纯粹哲学;对话主义   1   对于整个传统西方哲学史而言,如果可以用几个关键词做出概括的话,那么“纯粹”(pure /rein)一词,绝对足以担当此重任。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对“纯粹哲学”进行全面论 述的哲学家恐怕非康德莫属了。在康德那里,“纯粹”意味着一种形式的东西(时空形式和 先天范畴),由此构成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必然性”“可靠性”的最重要前提。而胡 塞尔差不多是在同等意义上从康德那里继承了“纯粹”概念,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作为一生 矢志不渝的哲学追求。日本学者鹫田清一在他的《梅洛-庞蒂》一书的前言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胡塞尔曾经带着 孤寂的心情回忆自己的幼小时代:别人给了一把刀,因为刀不快,所以反复地磨,最后对磨 刀本身入了迷,等察觉时发现刀已卷刃,什么也切不了。[注:参见鹫田清一《梅洛- 庞蒂——认识论的割断》,刘绩生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这一略带“悲壮色彩”的故事可以看做是胡塞尔的“纯粹哲学”生涯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好 似谶言一般,暗示了胡塞尔现象 学,甚至是整个现象学运动将是个充满矛盾、纷争的迷惑之途,恰如保罗#8226利科的评价:“ (现象学)是胡塞尔研究的变种和由胡塞尔那里产生出来的异端的总和”[1]801。 以至于,梅洛- 庞蒂在其《知觉现象学》的前言中一开始这样写道:“什么是现象学?在胡塞尔的最初著作 出版后的半个世纪,还要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离奇的。然而,这个问题远没有解决” [2]1。实质上,梅洛-庞蒂提到的“这个问题”以及他所要试图解决的“这个问题” 就是:现象学 应该继续执守于“纯粹之思”的理论世界,还是应该通过一种“不纯粹”的方式走向原初的 生活 世界的问题,简言之,也就是现象学在“纯粹”与“不纯粹”之间如何选择的问题。这个问 题直接关乎“现象学”能否得以真正确立的根本性之所在。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问题非 但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反而显得更加的波诡云谲、莫衷一是,同时也日渐成为了当今国内 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注:2006年10月中旬,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文化哲学暨现象学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 “现象学与纯粹哲学”。与会代表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也促使了笔者对此问题进一步的思考,遂成此文。]。有鉴于此,我们将以一种谱系学的视角,从现象 学的诸多文本出发,试就这一问题给予新的理论解读,既就教于学界同仁,又姑为抛砖引玉 之举。   2   正如斯皮格伯格所言:“现象学不是一种静止的哲学,而是一种具有能动要素的动态哲学, 它的发展取决于内部固有的原则,也取决于它所遇到的‘事物’,它所遇到的领域的结构。 ”[1]《导言》1因此,在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不断地被复制、嫁接、繁殖着,出现 了一系列的新的特质 和趋向。依笔者之见,撮其枢要,这些新的特质和趋向可概括为三种具有根本性和普泛性的理 论转向。   (一) 从“理想本体”走向“生活世界”   胡塞尔曾经说过:“一切奇迹中的奇迹乃是纯粹自我与纯粹意识。”[3]毫无疑问 ,“纯粹性 ”是胡塞尔现象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它是构筑其整个“先验现象学”的拱顶石。这里的“ 纯粹”(rein)指的是“首先意味着对经验内容的排斥和对本质要素的诉诸;其次意味着对 外部世界之存在的搁置和向意识本身的回溯”。[4]因此,“现象学的悬置”就理 所当然地成 为了践行“面向事物本身”现象学精神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也成为胡塞尔现象学所 提出的“最终论证”之意图实现的根本保证。就在胡塞尔陶醉于将这种所谓的“现象学的悬 置”的方法推向极致,将本体世界中一切“杂质”清除殆尽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 置身于这个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若深入追究的话,我们会发现胡塞 尔现象学方法中就始终隐含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现象学试图通过“现象学的悬置”取消掉由客观主义和超验主义所设置的传统哲学 中的二元对立,坚持 “显体即本体”的直观性原则,强调作为理论生命之源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1992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