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美).pdf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美).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文版前言 我写此书之初,心 目中的读者主要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 专家 。其 目的一则是想总结美国史家论述中国近几百年历史的主 要发展阶段。再则也想对这一发展提出带有批判性与解释性的估 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 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行研究时的自 觉性的一般水平。从一开始我就假定并非所有美国的中国史专家 都会同意我的所有观点 此假定已为第一批书评所充分证实。 同时我还假定我所作的估量其总体上将得到广泛支持 我高兴 地发现此假定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林同奇教授在 年春向我提出翻译此书时,我既感荣幸又 颇担心。感到荣幸 的缘故,自不待言。感到担心的原因,则应作些 解释。主要是当初我把原作看成 旧友之间正在进行的“谈话 ”的一 部分,由于彼此交谈多年,因此对表述讨论的语言已十分了解。我 不知邀请一位新知参加此番谈话结果将会如何。我知道我和中国 史家对于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家应如何研究历史,在某些基本假设 上存在分歧。这一点我倒并不犯愁。我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同行们 由于对美国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多年以来努力探索的争论焦点不甚 熟悉,对于用来表述这些争论焦点的一套惯用术语感到陌生,是否 就能理解这本书的论证 ,从而体会书中提出的问题对美国史家所 具有的重要含义。 无需赘述 ,经过长久 的反复思考 ,我终于打消疑虑 。首先 ,我 进一步体会到在过去十年内,中美两国的中国史研究者的关系已 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当我于七十年代后期着手撰写此书时, 两国史家还生活在彼此完全隔离的世界里。 年春我首次访 问中国时,还没有一位中国史家在美国从事研究,也没有任何美国 史家在中国进行研究。我们彼此不读对方的著作,甚至也互不了 解姓名和工作机构。这种情况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变化,而且此后 变化之快及其程度之深实足令人惊愕 。在我 年春写此前言 时,已有成百的中美中国史专家在对方的国家里进行过或长或短 的研究。彼此交谈,一起参加专业会议,在 同一学术刊物上发表文 章。甚至其 中有些人,尽管彼此观点分歧,却就共 同感兴趣 的课题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总之,不知不觉我们之间相互隔离的两 个世界已经变得不那么隔离了。 打消我有关中文版疑虑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翻译进展中,我越 来越感到我遇到了一位理想的翻译者 。林同奇教授不仅对英语异 常熟谙,而且酷爱历史,尤其是史学理论与方法。在整个翻译过程 中他总是把优秀译作的两个标志,即既要忠于原文,又要使译文清 晰流畅,铭记在心。本书的内容究竟有多少能使中国读者感到有 用并引起他们 的兴趣,尚待事实证 明。但是,幸有林教授 的翻译功 力,中国史家至少会懂得我所说的话了。 如果让我今天重写此书,我得坦率地说,就原有的论证而言, 我不会作很多变动。不过,在最后一章讨论近年美国历史研究之 趋势时,我定会提到本书出版以来几部比较重要的专著 。其中我 尤其会想到下列四部:马德林,齐林( 的 《县长的银 两 世纪清朝中国的财政合理化改革》 ) ;威廉 罗 )的 《汉 口:中国一城市的商业与社会, 》  : ) , ;本 杰 明 艾尔曼 )的 《从哲学到训诂学:帝制晚期之中国在思想与社 会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