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导言:苏格拉底 的“罪 ”及其他 这是一个苏格拉底 的时代 。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思想不是立言, 而是吟游,是踩在大地和语言的边缘上的一次对话,一次旅行。 思想者不是金玉其 口的立法者,不是忍辱负重的救赎者,也不是 冷眼侧 目的解释者 ,而是漫游者和实践者 。他 以快乐的方式积 聚和化解着这个时代的痛苦,去寻找嵌在阴云边上的一线光亮。 如果说, “传统”的思想已经被当今的社会生活层层剥蚀掉 了的话,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从形而上学到社会学,在人们的 思维方式和思想风格发生了根本转 向的同时,原有 的生活基础 及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已经被消解了?或者说,这种转向、剥 蚀或消解本身 ,恰恰是海德格尔所谓 的去蔽 ( ,具有丰富的现象学意义 ? 意义就是思想与生活之间始终存在着 的张力状态 。也许发 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事件 ,似乎就是这样一种张力的历 史,它总是 以日常的形式散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 中。长期 以 来,这个事件不仅是西方思想史中始终纠缠不清的难题,似乎也 是思想家们永远摆脱不掉的情结 。在标准 的思想史 中,对于苏 格拉底 “罪与罚”这个主题,哲学家或哲学史家往往喜欢在本体 论的意义上来讨论绝对、无限和本原等 问题,并把它当成一种历 第 2 页 史原型 ,过 多地 赋 予 浓重的悲剧色彩。 或许,只有在我们今天的生身情境( )里 ,生 活 “直观”才能扫除我们施加在苏格拉底身上的过度解释,重新 廓清罩在这个事件上的历史 “尘埃”,让智慧之光通过某种异样 的方式透射进来。 毋需赘言,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这桩尽人皆知、永无断言的事 件 吧。 根据 《申辩篇》 )的记载 ,苏格拉底之所 以被判处死 刑,主要是 由于陪审团指控苏格拉底 “犯有腐蚀青年人心灵的罪 行,并犯有相信 自己发明的神而不相信城邦所确认 的神 的亵渎 神 的罪行 ”,他“摇唇鼓舌 ,颠倒是非 ”,信奉异端邪说 ,公然违抗 法律(参见斯东 。对 此 ,苏格拉底在 他 临终前 的 四篇对话 中对 自己的罪行进行了辩护,并阐明了自己对智慧、灵魂、道德 和死亡等问题的看法,最后 “坦然”服刑。为了切入我们的研究 主题,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追究这一事件的原委,只想将对苏格 拉底的指控和苏格拉底本人的申辩做一简要概括: 苏格拉底思想的基本前提是 “自知其无知 。事 实 上 ,苏 格拉底是为证实神谕而得罪公众和城邦的。神谕说,苏格拉底 是希腊最有智慧的人,而苏格拉底却认为,最有智慧的人的最聪 明之处就是承认 自己的无知,认识到 自己是个微不足道的人;反 之 ,那些 自认为最有智慧的人的最不聪明之处就是 以自己所不 知者为知 。苏格拉底整个生活所贯穿的唯一原则,也是他对青 年人的唯一告诫,就是认识 自己,认识 自己的无知。这是一种对 生活和思想的积极的否定性态度及其最终 目标 ,就是抽离人们 头脑既有 的观念和态度,在否定性基础上引导人们对生活本身 进行反思。 这种反 思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知 ”,即 自觉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可以摆脱约束和胁迫 (包 第 3 页 括既存的意义模式以及所谓的外在强制模式),获得某种程度的 自由;二是“无知 ”,即思考 的否定性前提 ,思考在批判性地抽离 原有基础的情况下,时刻保持开放状态:它在 日常语言的基础上 采用各种论辩技术或技巧,通过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寻找和穿 透各种缝 隙,形成无限趋近于“善 ”、趋近于 自身可能性 的生命涌 动。总之,在苏格拉底的意义上,思考就是意识的廓清、悬置和 解放过程 。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