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电动汽车车载电池快速安全充电.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动汽车车载蓄电池快速安全充电 制作人:王殿鑫 机电1010班 主要内容 3 新型锂电池的充电方式 4 1 电动汽车主要的动力电池 1 2 影响锂电池充电的安全因素 4 传统锂电池的充电方式 尚未产业化,性能好,环保,价格高昂 目前车用电池的产业热点,性能好,环保,价格和安全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混合动力应用最多的电池类型,性能较好,但价格高,含污染金属镍 最早应用作车用电池,目前仍有使用,成本低,但比性能较低,自放电率高,循环寿命低,不环保 寿命短,性能不适用于车用电池 污染严重,已基本被淘汰 基本退出车用电池研发领域 镍锌电池 镍镉电池 锂离子电池 燃料电池 镍氢电池 铅酸电池 车用电池发展方向 产业化易难程度和环保好差程度 难好 易差 资料来源: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ISTIS 1.电动汽车主要的动力电池 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 1、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可接受电流随着充电时间而呈指数规律下降——马斯定律 电流I 时间T 充电可接受电流 若充电电流高于可接受电流,会使电解液发生析气反应,大量发热,电池温度急剧上升。 2、极化现象 欧姆极化 电化学极化 浓差极化 极化现象 充电时电池内阻引起的电池端电压的升高 充电时电解液浓度差异造成的过电压 充电时极板上电荷的累积使极板产生的过电压 3、锂电池几乎没有耐过充的能力 ﹢ ﹣ Li Li 电压过高会造成锂离子向负极积累,解析出金属锂,使电池的蓄电能力丧失,并且此过程不可逆。发生爆炸。 电压过高时电解出氢气与氧气,浓度高时已发生爆炸 H 0 + + + 3、电池组充电时存在不均衡现象 同批次电池的容量和内阻都可能存在差异 电池组不同电池之间的放电情况存在差异 使用过程中温度等差异造成电池使用不均衡 主菜单 传统锂离子电池充电方式 恒定电流充电法 恒定电压充电法 横流恒压充电法 充电初期电流过大,可能造成电池温升过快,对电池造成不利影响。 缺点 缺点 缺点 马斯定律: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可接受电流随着充电时间而呈指数规律下降。 为避免电流过大,电池温度过高,在恒流阶段,通常采用较小的电流充电,充电效率仍然不高 新型锂离子电池充电方式 NEW 分段恒流充电 脉冲充电法 变电电流法 充电电流I 时间T 电池的充电可接受电流曲线 变流充电电流曲线 克服了恒流恒压法前期电流过大的缺点。主要困难在于确定各阶段恒流充电电流值。 变电电流法的改进——分段恒流充电 分段恒流充电使电池的实际充电电流曲线接近充电可接受电流曲线,是实现电池快速充电的有效方法。 采用容量梯度法确定恒流充电终止标准参数,并减小阶梯恒流充电电流下降的幅度,辅以电池温度过高则 停止充电的保护控制,可实现动力电池的智能化快速充电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恒流充电控制方法可 有效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容量梯度法的关键是确定充电终止容量梯度参数,该参数如果有偏差,就不能有效缩短充电时间,或 者电池容易出现温度过高现象。此外,恒流充电电流值的下降幅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变电电流法的改进——分段恒流充电 脉冲充电法 脉冲充电是利用去极化的原理,在充电初期采用大电流 (相当于额定容量的 0. 8C20~1C20的电流),进行定流充电,使蓄电池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容量的60%左右。当蓄电池单体电压上升到2.4V,水开始分解而冒气泡时,由控制电路控制,开始脉冲充电。即先停止充电25~40ms(称前停充),接着再放电或反充电,使蓄电池反向通过一个较大的脉冲电流(脉冲深度为充电电流的 1.5~2倍,脉冲宽度为100~150ms),然后,再停止充电 25ms(称后停充)。以后的充电一直按:正脉冲充电———前停充———负脉冲瞬间放电———后停充———再正脉冲充电的循环过程进行,直至充足 参考文献 [1]李红林,张承宁,孙逢春,等.锂离子电池组均衡充电和保护系统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4 (3):210—213. [2]张辛,杨伟民,李纲园,等.智能化电池充电装置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26(4):381·384. [3]苏玉刚.杜伟炯,陈强,等.锂离子电池组快速智能充电技术[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1):90—93. [4]李国晓.电动汽车电池组快速充电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5):183—187. Thanks !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