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未病”思想在灸法干预中风病中的应用
黄凡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广州510095
“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起源于两干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治病防变,已病救危等四个主要方面。它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医学
境界,经历代著名医家的继承和发挥,这一学术思想更加完善和具体化,其至比当代医学提倡的三
级预防体系有着更深的内涵和广阔的前景,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特别是随着老龄
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脑血管病的比例日益增高的情况下,它对中风病的干预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
灸法的应用将是这种思想体现于实践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1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中关于‘饴未病”的叙述有三处,其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谓之也。未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g-见于灵枢.逆顺,‘‘J顷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盛也。其次,刺其衰也。……
防未病,不防已病”。其三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
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防未病。”体现出一个防
患于未然的养生活动,即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实现。其次提示治疗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
以防邪不去又伤正气。又如《:淮南子·卷十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长治无患之
患,故无患。!’同样体现“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
气的盛衰与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未病先防就是强调养护人体正气防御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
引起中风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年过四旬,正如李东桓在《医学发明》中所说:“凡人年愈四
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②形盛人肥,李中梓认为“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
张景岳认为“以肥人多气虚也。”现代医学也认为,肥胖者易伴发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等。
③饮食不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仆击偏枯……肥贵膏粱之疾也”之说。顾松园在《顾氏医镜》云
“酒为湿热之最”,沈金鳌认为“风痱病有脾实者,由膏粱过甚之故。’’从不同角度论述嗜食厚味为中
风的病因之一。④情志过极,“怒则气上”,“暴怒伤肝”,肝失疏泄则气机逆乱,肝阳上亢从而导致
中风,临床统计也表明,大部分发病者均有暴怒、忧思、长期精神紧张等情志方面的问题。⑤摄生
不慎,过度的劳作及起居长期无度必然使人的精神机能持续处于紧张亢奋状态,导致阴阳失衡,脏
腑功能失调。⑥气候因素,如《针灸正宗》所说,‘‘是病,在腊底春头最易催致,古人所渭虹藏不见,
鹘鹏不鸣,而冬至阳生,春气燥,而易扰乱内风,故四时俱有此病,而冬至后尤数见不鲜。’’⑦素有
宿疾,久病必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增加患病的机会。⑧其他因素,禀赋、便秘、吸烟。预
防中风病应作两步走,第一是健康生活方式,第二是灸法干预。
1.1健康生活方式
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
帏,调情志”。只要摄生有度,固其本源,固本以御邪,就能对中风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81
1.2灸法干预
历代著名医家采用了许多疗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苦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晋代葛洪强调
气功摄生治未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一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
值。灸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外治疗法,可以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功能活动,以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减轻老化的防治养生作用。有关灸法
防病的文献很多,晋代范汪《范东阳杂病方》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的预防性
灸疗。明.高武《针灸聚英》云:‘呒病而先针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
日:‘保命之法,灼艾第一。”(H-灸大成》认为:“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即两
个足三里)有灸疮为妙。”在灸法预防中风的具体运用上,历代医家对穴位的选择有自己的心得,《扁
鹊心书》日:‘‘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
文档评论(0)